郓城概况
-
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突破菏泽”战略的强力推动下,郓城县委、县政府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一二三四”的工作思路,坚持全党抓经济,重点抓工业,突出抓民营,全力抓招商,关键抓投入,全县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都取得新的成就。2006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69.1亿元,增长16.3%;地方财政收入完成3.6亿元,按可比口径增长38.5%;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504元,增长12.38%;全县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6.52亿元,增长16.1%;招商引资实际到位资金52.8亿元,增长26%;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155家,比上年新增42家,完成销售收入76亿元、工业增加值19.2亿元、利税4.7亿元,分别增长49.2%、32.5%和77.9%;全县供电量达到10.13亿千瓦时,增长30%,其中工副业用电量达到6.25亿千瓦时,增长38%;完成进出口总额3681万美元,增长27.8%;截止到2006年末,全县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达到62.5亿元,其中居民储蓄余额达到52.3亿元,各项贷款余额达到52.9亿元,分别较年初增加7亿元、7.2亿元和13.4亿元。科技、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和谐社会建设扎实推进,全县上下呈现出经济发展、政治安定、社会稳定、政通人和、事业兴旺的良好局面。
郓城县农业资源丰富:名优稀特品种较多,鲁西黄牛驰名中外,小尾寒羊被誉为“世界明珠”、“中华国宝”,是全国商品粮、优质棉、鲁西黄牛、小尾寒羊、青山羊生产基地县和平原绿化先进县,1994年农业增加值和粮食、棉花、油料、肉类总产量面指标均进入全国百强县行列。2006年,全县植棉62万亩,总产100万担;桑园面积2万余亩,鲜茧产量60万斤;片林面积达到69万亩,木材蓄积量260万立方米;肉蛋奶总产16.14万吨;大牲畜存栏14.08万头,猪40.65万头,羊159.46万只,禽1215万只,林下规模养示范场150个,其中鸭450万只,鹅50万只,年产鸭羽、鹅羽737.5吨。
郓城县煤炭资源丰富,巨野煤田是华东地区最后一块储量最大、煤质最优的煤田,是中国规划的十三个大型能源化工基地之一,总储量55.7亿吨,设计7对矿井,在郓城境内煤炭储量28.15亿吨,占巨野煤田总储量的50%以上,设计4对矿井,年设计生产能力825万吨。赵楼、郭屯、彭庄、郓城四对矿井全面开工建设,彭庄矿井已正式投产运营,赵楼矿井年内试生产,郭屯矿井320万千瓦坑口电厂和郓城煤矿2×100万千瓦天然焦发电示范工程前期准备工作已完成,已报国家和省有关部门核准,煤电化开发潜力巨大。
郓城县地处黄河中下游,全县属黄河冲积平原,耕地面积157万亩,95%为优质耕地。整个地势西南高、东北低,平均海拔43米,过去有“自西向东渐倾斜,东走十里低三尺”之说。境内主要河流除黄河外,流域面积在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11条,地下水量约1.28亿立方米。全年无霜期约200天左右,平均年日照约2497小时,常年平均气温13.5摄食度,具有显著的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特征。
郓城县自然资源丰富。黄河流经郓城28公里,年均引水量2.5亿立方米,水资源总量4.32亿立方米。光热充足,雨热同季,土层深厚,物产丰富。地方名产较多,小尾寒羊被誉为“中华国宝”、“世界明珠”,鲁西黄牛驰名中外,郓半夏明代曾作为贡品。郓城农业基础好,是全国商品粮、优质棉、鲁西黄牛、小尾寒羊、青山羊生产基地县和平原绿化先进县,农业增加值和粮食、棉花、油料、肉类总产量五项指标曾进入全国百强县行列。
郓城县卫生服务体系初步形成,卫生部门共有32处医疗卫生事业位,其中县直11处,乡镇21处,在职干部职工4348人(在职3764人,离退休584人)在职人员中,卫生专业技术人员3430人其中正高技术职称20人,副高技术职称124人,中级技术职称596人,初级技术职称1996人。各类医疗机构开放病床1489张。全县有行政村卫生室(所)421个,从业乡村医生1558人,基本上形成以县级医疔卫生机构为中心,乡镇卫生院为枢纽,行政村为甚础的县、乡、村三级医疗预防保健网。
郓城县现有定点小学166处,教学点255处,小学在校生107825人;初中39处,在校生44231人;幼儿园、学前班513处,在园班幼儿21300人;普通高中8处,在校生21786人;职业教育中心、聋哑学校、教师进修学校各一处,在校生2563人;民办学校24处,在校生19290人。全县现有教职工11366人,其中专任教师10873人。
郓城县是全国商品粮、优质棉、鲁西黄牛、小尾寒羊、青山羊基地县和粮食生产先进县、平原绿化先进县。畜禽养殖达30多个品种,其中,鲁西黄牛驰名中外,小尾寒羊被誉为“中华国宝”,青猾皮早在30年代就畅销国际市场。截至目前,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27%,片林面积49.5万亩,木材蓄积量达到230万立方米。油料、药用植物180多个品种,其中“郓半夏”500多年前就誉满华夏。
郓城产业优势突出。棉纺织、木材加工、畜产品加工三大优势产业和搪瓷、钢球、酒类包装三个特色产业形成明显的规模优势,全县棉纺织业发展到260万纱锭,织机1.2万台;木材加工业户6100家,年加工能力350万立方米,入选“山东省十大(特色)产业集群”;畜产品加工企业192家,年肉类加工能力达到6万吨,羊肉出口量约占山东省的90%;搪瓷年生产能力5万吨,入选“山东省十大产业集群·特别奖”,被授予“中国日用搪瓷产品生产基地”;钢球年生产能力5万吨,占全国低碳钢球产量的三分之一以上;酒类包装企业发展到360多家,年销售收入5亿元,成为华东地区重要的酒类包装生产基地。
近几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我县教育事业得到持续健康协调发展。2002年9月我县作为菏泽市唯一省级课改试验区,在全市率先进行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一步加强了学校科学化、规范化管理,涌现出一大批管理规范的学校,全县各级各类规范化学校达到40余处,其中一中是省级重点中学;实验幼儿园是省级规范化幼儿园 。2003年高考本科上线首次突破千人大关,2005年、2006年本科上线均达1400多人,一中本科录取率连续获全市第一。2002年至2006年底,累计筹集危房改造资金7638.95万元,消除危房12.87万平方米。全县中学全部建起微机室,小学微机装备率达80%以上,80%以上的学校实验室、仪器室配备达到国家二类标准。办学条件得到了明显改善。先后有286人被评为市级以上骨干教师、优质课执教人,2人被评为“齐鲁名师”候选人,4人被授予省特级教师称号,1000余名教师被评为县级教学能手;教师学历达标率高中、初中、小学分别提高到73.1%、86.6%、99.7%。县教育局先后被评为山东省校舍危房改造先进单位、山东省教育科研先进单位和市一系列荣誉称号,2007年被县委县政府授予“优质服务机关”。
- Sitemap | Xml | W3C XHTML 1.0
- Copyright © 2018 中国地图全图 Inc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