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州概况
-
禹州市为河南首批历史文化名城,在原始社会末期,它是夏部族活动的中心区域,又是中国从原始社会走向奴隶制社会,形成国家概念的第一座首都。作为夏朝都城夏邑和春秋战国时期韩国的都城阳翟,并作为颍川郡治所,有着丰富的历史人文遗存。拥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0余处。境内各类古建筑群26处,官宦墓葬300余处,帝王陵墓7处,大型寺庙宫观8座,小型古迹景点763处,其中大禹遗迹、夏文化遗址,全国保存最完整的药商会馆--怀帮会馆、秦相吕不韦故里、南北朝时期后晋褚太后故里、画圣吴道子故里、钧台钧官窑遗址、后汉皇帝刘知远墓等在全国均属独一无二。黄帝遗迹、逍遥观、东岭关、周定王陵、妃子墓等也是屈指可数的文化遗迹。 同时拥有河南仅有的两个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之一河南省禹州市神垕镇。
禹州之境物华天宝,沃土生金,地上地下资源丰富,矿产资源丰富,已初步探明的矿产资源主要有煤、铝矾土、铁矿、陶瓷土、青石等,矿藏尤以煤的藏量最大,初步探查为96亿吨,是全国15个重点商业煤基地之一,2008年、2010年又分别在禹州各发现一储量达10亿吨的大型煤田。石灰石储量50亿吨。发电总装机容量即将突破240万千瓦。郑南公路、许洛公路、平禹铁路、禹亳铁路、禹登铁路及郑石高速、永登高速公路在境内交汇。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总干渠、西气东输工程经过境内。优越的地理位置及丰富的自然资源,为禹州的经济振兴,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元世祖至元一年(1264年),禹州已成为药材汇集之区,填满街市,犹如粪土,故农家深山大壑采药者往来不绝。明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曾诏令全国药商来禹集结,每年春、秋、冬三个会期。“内而全国22省、外越西洋、南洋、东极高丽、北际库伦,皆每车节转而至,真可谓无街不药行,处处闻药香”。长期的药材交易,逐渐产生了以经营类别或区域性质划分的药行帮、药棚帮、甘草帮、党参帮、江西帮、山西帮、陕西帮、祁州帮、商城帮、亳州帮、金陵帮等18个帮会组织,继而形成禹州独特的中药文化。商帮建设了各自的会馆,其中规模最大的为怀帮会馆,也是全国保存最完整的药商会馆。成为中国历史上的四大中药材集散地之一,被称为“中华药城”。
进入新时期以来,禹州中药材产业发展更加迅速。成为全国17家标准化、规范化的国家级中药材专业市场之一,也是河南唯一的国家级中药材专业市场。年交易额居全国第三位。在中药材贸易中的影响力愈加增强,被批准为“全国中药饮片配送中心”。同时标准化的中药材生产规模也进一步扩大,通过国家GAP认证的药材基地数量逐年增加。禹白芷、禹南星、禹白附、豫西丹参4种道地药材取得国家原产地域地理标志保护,在全国名列前茅。“药不经禹州不香,医不见药王不妙”,两年一度的中国·禹州药王孙思邈国际医药文化节暨中医药交易大会不仅为禹州带来了交易收入,而且又把禹州与全国联系得更加紧密。
改革开放以来,禹州市经济建设成效显著,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居全省前列。1992年被确定为河南省18个改革、发展特别试点县(市)之一,2001年被确定为河南省26 个城镇化重点发展县(市)之一。2003年被纳入“中原城市群”做为重点发展。连年进入全国中小城市竞争力100强,位列第77位;同时进入全国县域经济竞争力百强位列第68位,并列河南省第二位,中部地区第3位。位列全国最具投资潜力中小城市百强第37位,全国最具区域带动力中小城市百强河南省第一位。
明代周定王朱橚到禹州考察采集标本,于1406年撰写的《救荒本草》共列可救荒植物414种。著有《普济方》168卷,收载医方61709个,为历代医方之最,在剧毒药材处理上,采取吸附分离技术等都具有极高的科学价值。清代禹州的“保光清凉散”、“九天阿胶”相继问世,行销全国,颇享盛誉。继之开业的名店药堂赵隆太,加工炮制的“九蒸九制大熟地”于宣统三年在德国柏林举办的“万国博览会”上参展。
禹州市经济发展迅速,综合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工业依托资源优势,能源、建材、机械、陶瓷、有色金属等支柱产业发展强劲,并形成产业集群,高新技术产业初具规模。在化工机械、铸造、汽车配件、发制品、建材等领域成为国内领先的地区。农业虽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例下降到了7%,但依托国家级基本农田保护区发展,农业效益和产值不断提升,畜牧业比重增大,同时形成了中药材、红薯、优质小麦生产基地。禹州社会发展迅速,社会生活方面取得巨大成就。教育事业稳步发展。截至2008年,全市拥有普通高中17所,在校学生34691人;初中82所,在校学生62713人;小学380所,在校学生113569人。
禹州的中药材种植历史悠久,明嘉靖年间,已种植名贵地道药材45种,禹白芷、禹南星、禹白附已列入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解放后,中药材生产有较大发展,1969年全市出现200多个药材种植村。1985年3月中药材交流大会重新恢复,推动了中药材种植业发展。而禹州中药材炮制工艺、禹州药交会也因丰富的文化内涵成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禹州中药加工炮制始于明朝,清朝趋于规范。饮片加工及炮制因药制宜,技艺独特,制作精细,在国内久享盛誉,有“药进禹州倍生香”之说。在加工、炮制过程中,其“浸、泡、煅、煨、炒、炙、蒸、煮”等方面都有其独到之处。有的饮片加工后,细如丝、吹能飞,片片均匀,厚薄适宜。在炮制方法上以精益求精而久负盛名。
文化事业进一步繁荣。2008年末,全市共有专业艺术表演团体1个,公共图书馆1个,公共图书馆藏书量30万册。有291个行政村建有文化大院,其中中高档次的文化大院33个。卫生事业进一步发展。2008年末,卫生系统下属9个市直医疗卫生单位,辖22个乡镇卫生院,共有在职职工3216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3043人。此外有厂矿企事业医疗机构6家、民营医院21家。文化资源得到了妥善的保护,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走在前列,被河南省列为河南省首批文化改革发展试验区。图书馆、科技馆、公共体育设施建设方面成为河南省示范城市。禹州市图书馆被国家文化部评为国家一级图书馆,禹州市科技馆成为河南优秀科技馆之一。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第三产业发展迅速。移动通信、电信、邮政、银行、保险等行业营业规模连年位居河南省第一位,注册机动车数量位居河南省第一位。旅游业、商业网点、餐饮业布局合理。现有国家4A级景区两家,国家3A级景区3家;四星级饭店四家、三星级饭店6家;国际旅行社1家,国内旅行社11家。
禹州市整个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以横贯西北、东南的颍河为界,构成北(具茨)、南(箕山)两大山系,环抱颍川平原,气候属大陆性暖温带季风型,温暖湿润,雨水充沛,自古适宜人类繁衍生息。四季变化分明,夏季炎热,冬季寒冷,无霜期长。土壤以典型褐土的立黄土、红黄土为主,共分12类别;土地种类则分富水黄潮土河滩地、富水潮褐土阶地等25种。总耕地面积136.5万亩中:宜农好地约占40%,土地集约化程度高,以种植小麦、玉米为主,耕作为两熟制;宜农较好地占35%,以种植烟叶、红薯为主;宜农较差地占25%,主要种植小麦、红薯或谷子等旱作两年三熟或一年一熟。
- Sitemap | Xml | W3C XHTML 1.0
- Copyright © 2018 中国地图全图 Inc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