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川概况
-
张家川县地理位置独特,山峦起伏,沟壑纵横,特殊的自然环境孕育了丰富的资源和物产。境内有大小河流7条,总长度234.48公里,总流域面积1311.8平方公里,自东北部至西南部,可分为千河、长沟河、牛头河和葫芦河四大水系,均属渭河北岸支流。7条河流均发源于陇山的涓涓细流,按照自然地势,由东北向西南流去。全县水资源量为2.1亿立方米,地表水资源较为丰富,为1.7亿立方米,但总经流量不均,形成西部缺水,东部富水的状况。地下水为雨水补给和河水入渗。境内河溪沟岔泉水分布比较广泛,散布着大小泉池500多眼,几乎每个村庄和山沟都有泉水露头,水质较好,年泉出露总量为150万立方米,是群众生活、生产用水的主要来源。
张家川县文化事业健康发展。文化工作得到重视和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挖掘保护工作积极开展。全县有秦剧团1个,文化馆1所,博物馆1所,公共图书馆9所,各类藏书2.5万多册。全县有线广播放大站15个,电视覆盖率达到97%;电视卫星地面接收站159座,其中村村通144座;有线电视入户4000多户,转播节目38套。实施有线电视城域网光纤改造和“村村通”工程,广播电视覆盖率不断扩大。宣传文化中心投入使用。马家塬遗址挖掘保护工作有序开展。卫生事业持续发展,城乡卫生状况明显改善。年末全县卫生机构26个,其中:县级医院3所,乡卫生院23所。共有医疗床位 502张。各类卫生技术人员482人。完成了14个乡镇卫生院院长聘任。落实乡镇卫生院人员财政全额工资,医疗卫生服务能力逐步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顺利实施,农民参合率达到90.47%。实施梁山、平安乡镇卫生院、县二院门诊楼、县一院住院楼二期工程和28个示范村卫生所等建设项目,农村医疗卫生基础条件明显改善。全面落实奖励扶助政策,加大节育措施落实力度,计划生育工作迈上新台阶。
张家川县农村经济全面发展。2007年来,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全面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政策,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全县农村经济以“三农”工作为重点,以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稳定为目标,强化农业基础,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使农民收入不断增加,农村经济进一步发展。完成农业总产值40401万元,较上年同期增长20.9%,实现农业增加值23958万元,按可比价计算,较上年同期增长8.9%。坚持推进种植业结构调整,粮经饲多元化种植格局逐步形成。全县农作物播种面积611722亩,比去年同期下降0.07%。在总播种面积中粮食作物面积为486961亩,比去年同期下降1.13%。其中:夏粮面积238344亩,比去年同期增长0.11%;秋粮面积248617亩,比去年同期下降2.3%。经济作物面积 69200亩,比去年同期增长0.98%。在经济作物中油料面积61194亩,比去年同期增长8.9%;药材2169亩,比去年同期下降72.5%。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建成蔬菜基地9个9205亩,其中塑料大棚1517栋752亩,实现了蔬菜种植的历史性突破,蔬菜面积25972亩,比去年同期增长 0.31%。粮食总产达89078吨,因灾减产1.43%,其中:夏粮总产量24543吨,比上年下降27.15%;秋粮产量64535吨,比去年同期增长13.86%。加快畜牧产业开发,畜牧产业化程度不断提高。年末大牲畜存栏数10.82万头(匹),较上年增长14.8%;出栏3.19头(匹),较上年增长4.9%;家禽存栏数39.1万只,较上年增长8.6%;出栏25.15万只,较上年增长0.6%。肉类产量达5044吨,较上年增长20.5%。农业基础条件和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完成荒山造林1.5万亩,公路绿化40.8公里,退耕还林补植补造1.3万亩,实施德援项目造林2.2万亩,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29.2%。
张家川县工业生产、效益稳步提高。全县工业经济,按照“发展抓项目,改革抓企业”的思路。加大骨干企业技术改造和新产品开发力度。工业经济保持良好的运行态势,生产状况良好。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32644万元,实现增加值16797万元,同比分别增长6.8%、12.6%。其中:国有及限额以上工业完成产值13965万元,实现增加值3355万元,同比分别增长0.2%和14.3%;限额以下非国有工业企业完成产值18679 万元,同比增长12.4%,实现增加值13442万元,同比增长12.2%。建筑业企业平稳发展。全年建筑业实现增加值408万元,较上年增长29.5%。完成建筑业总产值1417万元,较上年下降23.45%。交通运输业发展较快。交通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2007年全县公路通车总里程达1233公里(包括乡村公路),全社会客运量65万人次,客运周转量3289万人公里,增长2.4%;货运量40万吨,增长8.2%,货运周转量2156万吨公里,增长3.1%。邮电通讯业快速发展。移动基站102个,办公条件逐步改善,信息化和自动化水平不断提高,各类手机用户达到3.6万户。全县邮政电讯业务收入达到1312万元,较上年增长10.53%。年末本地电话用户2.41万户,增长9.5%。各种报刊订阅量达到33.55万份,其中杂志2.36万份。
张家川县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两基”成果得到巩固提高,荣获全国“两基”工作先进县称号。新建、改扩建学校9所6120平方米,消除危房3023平方米,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全县有各级各类学校276所,在校学生70749人,其中:小学学生46436名;中学学生24364 名;全县共有教师3380人,其中:小学教师2128人,中学教师1048人,全县参加高考学生2838人,大中专院校录取人数1443人,录取率 50.8%。积极实施科技兴农措施,建立健全各类农牧业科技示范点,积极推广各项科技成果,积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科技进步工作首次通过全国考核。
2007年,张家川县人民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党的十七大精神,紧抓发展第一要务,全县国民经济继续保持快速健康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全县国民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取得了明显成效。国民经济稳定增长。经济总量稳定增长,经济增长方式逐步改善,整体经济运行质量不断提高。全面实施“十一五”发展规划,经济增长全面提速、综合实力不断攀升,全县实现生产总值8.87亿元,按可比价计算,较上年增长11.4%;人均GDP达到2661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完成2.4亿元,较上年增长8.9%;第二产业增加值完成2.23亿元, 较上年增长11.8%;第三产业增加值完成4.24亿元,较上年增长12.6%。第一、二、三产业结构为27:25:48。财政收入完成3810万元, 较上年增长20.4%;财政支出4.27亿元,较上年增长39.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6.56亿元,增长100.3%;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达到 6360元,增长36.5%;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600元,增长9.6 %;人口自然增长率为7.92‰。
张家川县地势由东北向西南倾斜。以山地为主,最高点为秦家塬石庙梁,最低点为龙山镇马河村,海拔在1486米~2659.4米之间。东北部陇山巍峨,峻岭重叠;西南部山峦起伏,沟壑纵横。源于陇山纵贯全境的六条山梁,宛如手指,自东北向西南伸展。境内地貌复杂,东北部为陇山石质、土石山地,中东部为红土与红砂岩粘土相间山地,中西部为黄土梁峁沟壑山地。全县地貌大体上由梁峁、沟壑、川台、河谷四部分形成。土地总面积196.8万亩,占全县总面积的97.4﹪。
张家川县境内关山林区山青林茂,万木峥嵘,据有关资料显示,有林地59.14万亩,森林覆盖率20.8﹪,占全县面积的30﹪。木材总蓄积量达120.47万立方米。生长着杨、椴、松、桦、栎等128种木本植物。林区有金钱豹、毛冠鹿、林麝、獐子、石貂、鬣羚、青羊、水獭、黄鼬、红腹锦鸡等珍禽异兽57种,其中10余种为国家二、三级保护动物。境内中药材品种繁多,有38科、154种,主要有沙参、党参、大黄、紫苑、独活、升麻、甘草、蒲公英、猪苓、寄生、柴胡、冬花等植物药材以及少量的鹿茸、麝香、牛黄等名贵药材。经济林木以苹果、梨、核桃、山杏为主,尤以红星、红冠、红元帅品种质量上乘,产量最高,最受国内消费者欢迎。林区有野生植物600余种,其中东部林沿地带盛产蕨菜,经盐渍加工,色味鲜美,远销日本。
张家川县县境东北部有大片宜牧草山、草场,据有关资料显示,放牧草地面积达54.10万亩,其中成片草地18.77万亩。野生牧草有154种,均属灌木草丛类,以禾本科、莎草科、豆科、菊科为主。饲草年产量达1.4亿公斤,载畜量折羊单位9.17万只。富有科学营养价值的蚕豆、箭舌豌豆和紫花苜蓿在全县有较大的种植面积,具有发展畜牧业的广阔前景。境内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据有关资料显示,已探明的有8个品种、18个矿点,其中:金属矿主要有铜、铅、铁、锌、银等6种,非金属矿有花岗岩、石灰岩、石英石、长石等7种。非金属矿产资源不仅储量大,而且品位高,具有较高的开采价值。尤其花岗岩以其色泽好、质地硬、品位高而成为上乘的建筑、装璜、雕素材料。
张家川县深居内陆腹地,地处东南、西南季风交互影响的边缘地带,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由于地形的复杂多样性,形成了明显的地域型立体小气候环境,中西部为温和半干旱区、温凉半干旱区和温寒半干旱区,气候温和,光照充足,无霜期较长,但雨量较少;东北部为温寒半湿润区和温寒湿润区,气候偏冷,光照较差,无霜期较短,雨量充沛。全县气候差异较大,年平均气温7.5℃,无霜期163天左右,全年日照时数2044小时,年平均降水量600毫米。其特点是:夏短而不热,冬长而严寒,雨热同季,夏润冬燥,春暖迟,秋凉早,昼夜温差大,夏季无酷暑。
- Sitemap | Xml | W3C XHTML 1.0
- Copyright © 2018 中国地图全图 Inc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