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县概况
-
漳县产业开发势头强劲,产业化进程不断加快。2005年,全县农业增加值 2.52亿元,年均增长6.5%,粮食总产量6.4万吨,创历史新高。建成农业综合示范点19个,无公害标准化示范基地15万亩,累计组建农村专业协会 39个。建成沼气池1100口,完成集雨节灌水窖7314眼,发展灌溉1.9万亩,实施人畜饮水工程30项,解决了4.42万人的饮水困难。建成乡村道路 142.9公里,衬砌防护堤岸10.7公里。累计完成退耕还林 30.5万亩,实施封山禁牧184.91万亩,治理小流域39.2平方公里,累计新修梯田14.3万亩。劳务产业初步形成“缝纫、家政、保安、建筑”四大劳务品牌,“十五”期间共举办各类劳动技能培训班273期,培训人员5万多人(次);累计建立劳务基地51个,输出务工人员9.7万人(次),创劳务收入 2.3亿元,农民人均收入404元。蚕豆种植面积稳步扩大,青蚕豆外销逐年增加,蚕豆总产值8500万元,比“九五”末增长110%。全力打造全省生态旅游大县,泰山公园一、二期完成绿化面积8200亩,栽植各类苗木111万株,成活率96.3%。贵清山先后获得省级自然保护区、省级地质公园等殊荣,完成贵清山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申报工作,完成贵清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前期论证工作;漳盐文化、汪氏文化、红色旅游文化开发初步启动;成功举办首届贵清山旅游文化节暨全国攀岩精英赛;开通漳县旅游网站,进一步扩大了漳县旅游知名度。扶贫开发成效显著,投入资金3322.3万元,完成扶贫开发项目82个,绝对贫困人口减少到1.64万人,贫困面下降了8.9个百分点。
漳县项目建设成效显著,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较快。“十五”期间,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和国家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良好机遇,以项目建设为中心,争取国债、以工代赈和中央预算内专项资金1.6亿元,是“九五”7876万元的2倍。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累计签约招商引资项目25项,是“九五”的5倍;扩大利用外资规模,累计利用外资1.82亿元,是“九五”的12.62倍。全县固定资产累计完成投资4.9亿元,是“九五”1.47亿万元的3.3倍。通过实施“三置换一保障”改革,改制企业34户,转让净资产1244.07万元,置换职工身份1369名,发放安置费779.36万元。城镇化建设步伐加快,生产生活条件进一步改善。“十五”期间,以县城开发为重点的小城镇建设步伐加快,城镇化水平24.38%,城镇建设区5.74平方公里,城区总人口发展到2.2万人。在完成县城总体规划审批及县城主街道拓宽改造的基础上,完成乡镇总体规划3个,小康农宅建设示范规划1个。投资316万元的县城自来水一期上水工程建成投入使用,用水人口1.61万人,用水普及率73.19%。投资50万元的燃气站工程建成使用,用气人口0.62万人,县城燃气普及率27.93%。城镇住房建筑面积累计33.07万平方米,人均15.03平方米。全县县乡公路通车里程345.8公里,通公路的行政村87 个,占总数的64%。2005年底,全县完成邮电业务总量162万元,拥有固定电话5600门,移动电话4300部,互联网用户150户,报刊发行 6.85万份。
漳县非金属矿有岩盐、红柱石、石灰石、大理石、冰洲石、白云石、重晶石、萤石、方解石、透辉石、透闪石、硅灰石、石墨等十九种,金属矿有金、银、铜、铁、铅、锌等六种。岩盐是漳县优势最大的一种矿产资源,已探明储量达5000多万吨,现已建成年产精制盐3万吨的西北最大的精制盐企业甘肃省真空盐厂。石灰石是漳县行天独厚的又一矿产资源,储量在16亿立方米以上,现已建成年产3000吨的轻质碳酸钙化工厂,产品质量达到国家一级标准。年产量达5万吨的县水泥厂产品被评为省优质产品。红柱石作为高级耐材料适用于冶金、建材、陶瓷等行业,漳县境内的红柱石矿属世界第四、国内第一的大型矿床,远景储量约1亿吨。红柱石精矿粉三氧化二铝含量达到56%以上。经选矿试验,精矿品位达56%,耐火度大于1830度,精矿质量达到国家标准,开发利用价值极高。拟建年产6000吨红柱石精矿粉生产线项目的初步设计已经完成并通过省建委审查。大理石储量约15亿立方米,氧化钙含量为54%,方解石含量95%。硫铁矿储量309万吨,品位达到30%。菱铁矿储量为21.9砘。金矿为中型矿床,品位为15克/吨。
漳县交通畅达,内外联系便利。处在兰州市与天水市之间,是古丝绸之路的交通要冲,甘川公路穿境而过,漳武(漳县至武山县)公路横贯东西,经漳文公路(漳县县城至陇西县文峰段)至陇海铁路仅30公里,交通比较便利;市话装机容量6000门,移动通信网络日益健全。
漳县社会各项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积极实施“科教兴县”战略,“十五”期间,共组织实施科技项目16项,取得各类科技成果5项。“十五”末,高考录取率32.9%,小学双科合格率62.9%,初中六科合格率30.05%,青壮年文盲率下降到5.57%,学龄儿童入学率99.2%。以“普九”为契机,改造危房431间2070.5平方米,新建校舍296间1.42万平方米,中小学校舍面积生均4.51平方米。建立和完善新型公共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改造建设12所乡镇卫生院,县、乡、村三级医疗服务体系初步形成。全县63个村实施了"村村通"工程,广播覆盖率87.23%,电视覆盖率 81.39%。完成《漳县志》的编纂和出版发行工作。体育活动人口8万人。大力改善计划生育基层服务条件,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4.79‰以内。继续完善城镇养老、失业和医疗保险三大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发放养老保险金1107.73万元,城镇医疗保险306万元,城镇居民低保金746.8万元,安排 “4050”人员97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375元,年均增加221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625元,年均增加72元。社会保持稳定,人民安居乐业。
漳县地处西秦岭和陇中黄土高原过渡地带,属于自然风光和文化遗迹结合的丝绸之路东南线过境旅游区,自然风光奇特,历史文化悠远,现有国家级森林公园一处、新石器文化遗迹三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三处。贵清山森彬公园坐落于漳县城南70公里处。景区南北长7.5公里,东西宽2.5公里,面积62平方公里,由贵清峡两部分组成,史称“贵清仙境,”被游人誉为“兼有华山之险,黄山之奇、峨眉之秀、九寨沟之美”,是镶嵌在丝绸之路黄金旅游线的一颗璀璨明珠.景区有各种乔灌木29科99种,药用植物500余种,仅千年古杉就有200多亩;有金钱豹、狗熊、苏门羚、红腹锦鸡等国家保护动物20余种。贵清山景区由无数奇峰秀水、参天古松、流泉飞瀑、古刹亭殿、仙桥巨石等构成大小25个景点100多个景观,其中以三峰环翠、万壑松涛、松硝挂月、云崖飞瀑、断涧仙桥、灵岩古洞、洗脸清池等景点引人入胜。建于明代的古刹寺院,五百年来经久不衰,每年四月八庙会,香客游人日达数万。
漳县有天然草场131万亩,占总面积的40.4%产草量为54.8吨,载畜量为60.2个羊单位,畜禽主要有牛、马、羊、猪、鸡、鸭等。四是药材及野生蔬菜资源。药材共约440个品种,主要有当归、党参、冬虫夏草、大黄、贝母、元胡、红芪、黄芪等。漳县所产当归俗称“岷归”,由于气候条件适宜,土质较好,所产量达到5000吨左右。另有蕨菜、羊肚菌、乌龙头等野生蔬菜质纯味美,餐用极佳,远销韩国和东南亚等地。
漳县有耕地面积47。6万亩,土壤以淀土、黑垆土为主,土质肥沃。农作物品种繁多,主要农作物有25科、68种,其中粮食作物以小麦、蚕豆、洋芋、玉米、青稞为主。经济作物以油料和当归、党参、红(黄)芪等中药材为主。全县宜林地面积81万亩,森林面积39万亩,现有木寨岭林场和石川林场两个国有林场,国有林年抚育改造出材量1000立方米。经济林以苹果、沙棘为主,主要品种“红元帅”曾多次荣获部优、省优产品将。全县现有果园面积3.3亩,果品年产量达6120吨以上;胃沙棘林面积12万亩,利用号称“维生素C之王”的沙棘果加工精制而成的沙棘系列产品,享誉陇原,年产沙棘果酱500吨,沙棘饮料750吨。
“十五”期间,漳县人民在中央及省、市、县各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以党的十五大、十六大精神为指针,克服“非典”疫情和“7.22”暴洪等自然灾害的不利影响,以经济发展为主题,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为动力,以财源建设为重点,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目标,大力实施“五县战略”,着力培育“四大产业”,强力推进“四大建设”,全县经济社会保持了持续、快速、协调发展的势头。经济总量不断扩张,综合实力明显增强。2005年,全县生产总值4.55亿元,年均增长9.2%。其中一产2.52亿元,年均增长6.5%,二产0.78 亿元,年均增长13.7%,三产1.25亿元,年均增长13.3%;全县三次产业结构由“九五”的62.9:14.1:23调整为 55.4:17.1:27.5。大口径财政收入1382万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697万元,年均增长11.2%;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1860万元,年均增长15.8%;非公有制经济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39%。
- Sitemap | Xml | W3C XHTML 1.0
- Copyright © 2018 中国地图全图 Inc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