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定概况
-
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完成127亿元,增长13%。其中,一、二、三产增加值分别完成22亿元、59.3亿元和45.7亿元,增长2.0%、13.9%和14.9%。全社会固定资产投入完成68亿元,增长37.2%,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完成65亿元,增长40%。引进域外资金11亿元,实际利用外资1100万美元,外贸出口创汇4800万美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9540元、5285元,分别增长10%、8%。
地势:太行山脉平均海拔高度1500米,像一堵石墙将山西高原与河北平原隔开。由太行山向东经过短短30千米的山前倾斜平原,海拔高度迅速降到50米,再向东直到渤海湾300多千米,整个中部平原和滨海平原海拔高度平均在30米以下。
地质:正定位于太行山东部的南北30~60千米宽,东西80~100千米长,厚度为800~2600米的一整块沉积岩石上,没有地震带,地震基本裂度7度。地表向下揭露厚度17.00米范围内,可分为4层。最上层为耕土层,厚度0.4~0.6米,第2层为轻亚粘~亚粘土,厚度为2.75~5.5米,第3层为砂类土,厚度为0.3~5.28米,第4层为粘土。无不良地址现象,地下水无结晶性侵蚀和分解性侵蚀,适宜建筑。地表所出露的各类地基承载力:沙类土一般在14~24吨/平方米,亚沙地在13~20吨/平方米,天然地基承载力一般为12吨/平方米以上,适合于一般民用及工业建筑。
地形:正定县地处太行山东麓,山前冲洪积扇的中上部,为山前倾斜平原。总的趋势是西北高,东南低,由西北向东南倾斜。海拔高度在105米(陈家疃一带)至65米(蟠桃一带)之间,自然坡度千分之1.3。正定县城海拔高度为70.0米。
正定位于北温带半干旱,半湿润季风气候区。其特点是大陆季风气候明显,春秋短,冬夏长,四季分明。气温:日平均气温13.1℃,最高气温42.8℃(2004年7月15日),最低气温-26.5℃(1951年1月8日)。湿度:平均相对湿度62%。风向:年平均风速1.4米/秒,7级以上大风天数9天,全年主导风向西北风。降水:平均年降水量534毫米。1954年降水量最多达1105毫米,1957年降水量少,仅265毫米。霜雪:初霜日平均为10月17日,终霜日平均为4月4日,无霜期年平均198天。降雪:初雪日平均为12月1日,终雪日平均为3月9日。土壤开始冻结日平均11月12日,终冻日平均在3月13日,年最大冻土层深度为54厘米(1984年)。日照:平均日照时数2527小时,日照率58%,太阳辐射总量平均127千卡/平方厘米。水蒸发:年平均水面蒸发量1800毫米,年平均蒸发量是降水量的3.5倍。
2008年,在县委的正确领导下,全县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做好“三篇大文章”、实现“三年大变样”、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扎实工作,经受了多方面的严峻考验,经济社会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先后荣获“全国最具投资潜力中小城市百强县”、“国家可持续发展先进示范区”、“全国生态示范县”、“中国民间艺术之乡”、“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县”、“全国农业普查先进县”等荣誉称号。
作为国家历史文化教育名城,正定历史悠久,名胜古迹众多,文化积淀深厚,享有“古建筑宝库”的美誉。现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5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7处。其中,有“京南第一古刹”之称的隆兴寺,是我国现存时代最早、规模最大、保存较为完整的古建筑群。寺内21.3米高的铜铸大悲菩萨是全国最高的立式铜佛,与唐代建筑华塔、开元寺钟楼和须弥塔、天宁寺凌霄塔、临济寺澄灵塔,以及五代遗物文庙大成殿,堪称中华文物之精粹,改革开放以来,正定县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1994年被批准为国家级社会发展综合实验区。还有闻名的大佛寺。
- Sitemap | Xml | W3C XHTML 1.0
- Copyright © 2018 中国地图全图 Inc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