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金概况
-
2006年,织金县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到150564万元,比上年增长10.02%。其中农业产值75996万元,比上年增长10.09%;林业产值941万元,比上年下降-3.83%;牧业产值71151万元,比上年增长10.39%;渔业产值262万元,比上年增长1.03%;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2214万元,比上年增长9.98%。“三农”工作继续推进,科技兴农任务全面完成:全县推广杂交玉米26.2万亩,比上年减少2.96%;完成地膜玉米4万亩,与上年持平;完成营养坨育苗移栽22.3万亩,比上年减少3.04%;完成绿肥聚垄24万亩,与上年持平;玉米包衣种子2万亩、麦苞分带20万亩、芋苞分带24万亩,均完成任务数。推广杂交水稻12.5万亩,比上年减少7.41%;推广优质水稻3万亩。两段育秧4.5万亩,与上年持平;旱育稀植7.3万亩,比上年减少9.88%;绿肥种植面积32.5万亩,与上年同期持平。粮食作物类:粮食生产继续实现常规性增长,全年实现粮食总产量338726吨,比上年增长3.37%。其中:夏粮123176吨,比上年增长5.1%;秋粮215550吨,比上年增长2.41%。稻谷52669吨,比上年增长2.69%;玉米140297吨,比上年增长2.30%;洋芋(折粮)77251吨,比上年增长1.77%;小麦37131吨,比上年增长7.75%;农民人均占有粮食369.39公斤,比上年增长2.23%。经济作物类:烤烟产量4674吨,比上年下降21.14%。收购烟叶(含出口备货)94096.62担,担均价440.67元,创产值4146.58万元,比上年减少15.41%,实现烟叶特产税908.01万元,比上年减少7.38%;油菜籽产量9696吨,比上年增长1.54%。
织金县山水,灵秀天成,引人入胜。县城群山环绕,山石形成的自然景观达20余处。秀水穿城,清泉流布。从南至北贯城河把县城分为东西二城,现在的织金河又将开发城区分为南北两半。城东为文化、风景旅游区,城西为政治、经济开发区,横跨东西的日升桥、太平桥、回龙桥、月华桥和重新桥把两城连接起来。织金县城号称“泉城”也名不虚传,城内就有七十二泉,均分布在贯城河两岸。城西“响水洞”处有相对两个山洞,泉水自洞中涌出,二水交流,一响一应,如琴如瑟,名曰“双流激浪”。城北方向被称为“高原明珠”的天然湖,堪与草海、红枫湖媲美。位于城中心的财神庙,始建于清初,乾隆四十八年(公元1783年)重建,为木结构建筑,四重檐歇山顶,十八个翼角起翘,四层楼逐渐缩小为宝塔状,侧面构成三个重叠的三角形。故宫博物院研究员单士元看后评价说:“织金财神庙是特殊建筑,在国内还没有见过,只有日本的天寿阁与此类似。”八景之一的“云洞天开”位于城东15公里处的三甲乡,两峰相合,形成天然拱洞,高数十丈,其中空阔,上露天光,日夜仰视,日月在天。洞内原塑有观音像,洞口匾额曰:“赤云洞”,依山建造有观音阁、保安寺、关帝庙等,均系道光年间建筑。“云洞天开”四字乃当时名流孙行雅墨迹。北京建筑设计院院长、工程师张开济看后说:“保安寺很了不起,与山洞结合得非常巧妙。”中国博物馆副研究员施力行说:“这个保安寺真是妙不可言,这个建筑例子,在清华大学上课的时候,是一个很好的教材。”此外,织金八景之一的“三潭映月”收入《中国名胜大词典》。神秘奇幻的“日落碑现”胜景令人心驰神往,迷惑不解。城北黛山之中,每当红日西沉,翘首东顾,可见一地白色石碑巍然屹立,轮廓分明,走近却荡然无存。这是阳光折射之故,即是奇妙的“日落碑现”景观。
2006年,织金县实现工业总产值146968万元,比上年增长23%。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29871万元,比上年增长12.88%。全年全部工业增加值49904万元,比上年增长19.48%,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8484万元,下降2.78%。产品销售率101.77%,比上年提高0.25个百分点。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原煤620.10万吨,比上年增长18.47%。其中外销煤456.77万吨,实现税费14547万元,占地方财政收入的55.94%。硫铁矿运出量17.8万吨(折含量35%),比上年下降1.11%。磷矿石运出量8.2万吨,是上年的8.2倍。全年全社会建筑业实现增加值16919万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26.12%。施工房屋面积400891平方米,比上年增加39298平方米,增长10.87%;竣工房屋面积182181.5平方米,比上年增加58558.5平方米,增长47.37%。
初步核算,2006全年织金县国内生产总值25.7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下同),比上年增长13.96%。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0.29亿元,比上年增长9.10%;第二产业增加值6.68亿元,比上年增长21.16%;第三产业增加值8.75亿元,比上年增长15.01%。第一、二、三产业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27.71%、36.02%、34.02%,分别拉动经济增长3.87个百分点、5.03个百分点和5.02个百分点,三次产业结构从上年的42.63:23.83:33.54变化为40.01:25.08:34.02,一产下降2.62个百分点,二产上升1.25个百分点,三产上升0.48个百分点。仍然保持一三二的经济结构,农业在经济格局中仍占主导地位。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火电厂、煤化工磷化工等大型项目虽列入省的规划,但项目上马还有诸多不确定因素,没有大项目的支撑,投资总额偏小和经济总量偏低仍是制约织金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工业化城镇化水平低,工业反哺农业、城镇反哺农村的条件不足,农民增收渠道单一,结构调整缓慢,农业投入不足十分突出,扶贫工作任务仍很艰巨;人口和计划生育、安全生产、环境保护问题仍十分突出;贫困农民生活用煤、失地农民生活保障、地质灾害处置等难度加大;农村社会保障没有起步;禁毒工作特别是****带来的一系列社会问题及社会治安环境恶化,引起老百姓的不满情绪高涨;整脏治乱工作需要投入大量的人、财、物力,但由于城镇基础设施相对落后,广大居民环境意识较差,加之窗口部门服务态度恶劣等主客观因素的影响,环境差仍是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
2006年,织金县共有中小学390所(点)。其中:中学51所(含完中7所、初级中学29所、村级戴帽初中10所、职业高中1所、职业初级中学2所、私立初中2所),小学339所(点)。在校学生总数209085人,3703个教学班。其中小学130048人,2719个教学班;初中(含职初)49086人,799个教学班;高中生(含职高)11878人,185个教学班。全县共有中小学教职工7647人。其中小学4529人,初中(含职初)2366人,高中(含职高)569人。有专任教师7464人,其中小学5429人(含幼儿教师25人),初中(含职初)2366人,高中(含职高)569人。校舍总面积604408平方米,小学、初中(含职初)和高中(含职高)校舍面积分别为321005平方米和243442平方米,生均面积分别为2.47平方米和4.96平方米。共有图书1273884册,其中小学605395册,生均4.66册;初中(含职初)593544册,生均12.09册;高中(含职高)74945册,生均6.31册。小学仪器达标校数336所,达标率为99.12%;初中仪器达标校数49所,达标率为96.08%;高中仪器达标校数6所,达标率为85.7%。全县开办了学前班264个,在园(班)学龄前儿童人数达17436人。2006年全县参加高考人数3635人,共计录取大专及以上院校1284人,其中提前本科录取19人,211工程院校录取80人,一般本科院校录取421人,提前专科录取35人,其余录取省内外专科729人,录取率为34.39%.
织金县境内山峦起伏,沟壑纵横,岩溶发育,地形地貌复杂多样。地势西南高,东北低,最高海拔2262米,最低最低海拔860米,县城海拔1310米,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均气温14.7℃,年平均降雨量938.4毫米,全年日照1172小时,无霜期327天。
织金县生物资源很丰富,县内盛产的清香型红托竹狲,被誉为“真菌皇后“;现有人工和天然优质草场70万亩,加上年种植30余万亩优质绿肥及其转化利用,经逐步引进和改良大量优良畜禽品种,畜牧产业发展潜力较大。竹笋产量大,销往深圳、香港等地。近年来室内砂锅栽种竹笋及室外栽种已形成规模生产。
织金县境内矿产资源丰富,储蓄大,品位高的有煤、磷、重晶石、铁矿、铝钒士等26种。其中优质无烟煤储量达129亿吨,占贵州省总储量的2%以上,可开采量达104.5亿吨,磷矿储量13.74占贵州总储量的54.4%;、铝矾土储量967万吨。其他各种矿产品储量也极为丰富,具有极高的开采和综合利用价值,开发潜力巨大。全县已探明储量的矿产资源有20多种,其中:无烟煤总储量129亿吨,可开采量107亿吨,是待开发的大型无烟煤基地;磷矿储量13.98亿吨,占全省储量的55.4%,是贵州三大磷矿集中区之一;大理石储量191亿立方米,有“晶墨”、“残雪”等品种;重晶石储量近7000万吨,含硫酸钡95%。此外,硫铁、铝土、铅锌、硅石、方解石等,储量亦丰,均有开发价值。
- Sitemap | Xml | W3C XHTML 1.0
- Copyright © 2018 中国地图全图 Inc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