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尼概况
-
2004年,卓尼县坚持“项目立县、工业强县、科教兴县、旅游活县”的总体思路,按照抓住“一个关键”(项目建设),实现“四个突破”(加快农牧业产业化建设、实现旅游业跨越式发展、推进小城镇建设和加大财源建设力度),培育“三个支柱产业”(畜产品加工、旅游、水电)的工作部署,着力实施“34555”工程(围绕提高群众收入、财政收入和全民素质三个中心任务,树立项目带动、特色促动、外力拉动、艰苦奋斗驱动四种意识,打牢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对外开放、经济结构调整、科技兴县五个支点,抓好旅游、水电、洮砚、优势矿产、山野珍菜五大开发,兴建奶牛、育肥、绒山羊、优质牧草、中药材及高效经济作物等五个基地建设),各项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实现国民总产值7690万元,同比增长11.05%,增方财政收入456万元,各项存款158355万元,各项贷款余额10625万元。
卓尼县地方特色经济和优势产业发展迅速,农牧互补战略深入实施,扶贫示范整村推进项目收效明显,农牧业经济逐步由传统型向科技效益型转变。全县已建成317座13100平方米的牲畜养殖暖棚,形成了4个集中的养殖小区,绒山羊养殖规模已达5000只,良种牛引进423头,狠抓了以洋芋、青稞、豆类、药材为主的4个农作物栽培示范园区,初步形成了“面向市场、依托基地、发挥特色、以点带面”的产业化发展格局。传统工业改造提升步伐不断加快,非公有制经济和旅游产业迅速发展,产业结构不断优化。2004年前两个季度,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790万元,与上年同期相比增长162.47%。以交通、水利、能源、通讯、城镇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步伐进一步加快。2002年全县电话用户达到3400户(其中农牧村电话用户达到1100户),农牧民人均住房面积达18平方米。社会保险体系初步健全,最低生活保障社会化发放程度达到90%,全县消费恩格尔系数达到54.8%。2003年全县学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7.57%,每千人拥有医生数和床位数分别为2.4人和1.7张;广播电视覆盖率79.19%,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到6.12‰,工农科技、文化艺术、民族体育等各项事业得到了长足发展。
卓尼县初步形成了畜牧业产业化经营的格局。县上大力挖掘资源优势,分类指导,因地制宜,把发展种草业作为实施农牧互补战略的中心工作来抓。通过采取农区、半农半牧区建立高产优质饲料基地,退耕还草,扩大种草面积,重点发展优质饲草生产等措施,同时,全县退牧还草工程建设围栏通过省州两级招标,总招标长度为120万米,为了做好退牧还草工程这项关系到牧区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工作,县上通过形式多样的措施,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农牧民群众的思想认识,促进了各项工作措施的有效落实。卓尼县把产业化经营作为改变农牧业低层次发展,促进农牧村经济在更高层次上加快发展中带有全局性和方向性的大事来抓,结合扶贫示范村建设,搞好农牧业基地和园区建设;依托洮河沿岸农业科技示范长廊,努力把牛羊育肥、绒山羊养殖和药材生产培育成全县农牧业三大产业,在全县范围初步形成了一批育肥小区,实现了小区集中、分散养殖的目标。牛羊育肥基地建设以公路沿线乡镇为重点建设区域,在7个乡镇的12个重点村集中建设奶牛、牛羊育肥和草产业基地,做为先期发展试点村,并通过多渠道筹集资金,加大了对试点村的扶持引导力度。奶牛基地建设通过扶持能人、招商引资办法组建奶产品销售加工企业,扩大销售渠道,为产业基地建设做好各种搭桥引路工作。同时,以高寒纯牧区乡为重点,进一步优化畜种结构,加大了牧业科技推广力度。截至目前,全县已建成暖棚317座13000平方米,形成了4个相对集中的养殖小区,农牧业产业化发展格局逐渐形成。
卓尼县历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时代,藏族先民就生息繁衍于洮河沿岸,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孕育了灿烂的文化。卓尼藏族文化除了具有藏族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古朴神秘等共性外,还具有鲜明的农耕文化和各民族交汇融合的多样性风格。流行于卓尼藏巴哇乡境内的莎姆舞是卓尼藏族文化艺术多们样性风格的集中体现,这一民间艺术形式为卓尼藏族文化乃至整个藏族文化增添了色彩,极具研究、开发价值。
卓尼县农牧业产业化建设方面:藏区青稞基地建设项目完成计划建设面积5万亩,完成良种繁育面积6000亩,完成高产示范田建设面积1500亩,培训受益农民群众1万人。藏中药材、优质豆类、洋芋、油菜、蔬菜等产业基地均完成计划种植面积,牛羊育肥基地建设建成暖棚317座、13100平方米,完成投资294万元。绒山羊基地建设产羔成活2080只,400只投放到农牧户。种植优良牧草达2000亩,良种基地建设棚内已圈养良种牛280头。总投资134万元的暖棚养畜试点村建设项目已动工建设,省计委、农牧厅下达禁牧休牧计划35万亩,总投资1160万元,工程已接近尾声。旅游项目方面:县上筹资60万元,委托四川省旅游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完成了《卓尼县城——大峪沟景区建设总体规划》及四个重点景区开发《可行性论证报告》,冰固村旅游扶贫示范村项目和大峪沟河堤项目已通过省扶贫办的项目审批,部分资金已落实。旅游公司和大峪沟艺术团正在面向社会招录演职人员。吸引民间资金新建了刀告吉祥乐园和吾固三角石度假村两个旅游景点。生态建设方面:退牧还草工程2003年试点项目已完成草场承包、作业设计、网围栏材料定购和饲料粮补助变现资金使用方案的编制及前期工作,累计完成工程投资330万元,已进入围栏工程实施阶段。2004年项目区五乡镇105万亩草场承包工作进展顺利,总投资1089.56万元的以工代赈易地搬迁项目完成了《实施方案》并通过了省上专家的评审。
卓尼县旅游资源极为丰富。境内有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和寺洼文化遗址;有历史悠久、环境清幽的安多古刹-禅定寺、旗布寺、杓哇寺、贡巴寺等十多处寺院;有对中国革命做出重大贡献的第十九任卓尼土司杨积庆烈士的陵园和纪念馆、纪念甘南农民起义杰出领袖肋巴佛烈士的纪念碑亭、开创西藏策墨林传承制度的藏王策墨林一世的家族墓地藏王坟,还有唐代大将军哥舒翰创立的神策军重镇、洮西地区古代著名的军政重镇阳坝古城、明代古长城边墙及烽燧墩壕等古代军事设防遗址。卓尼自然景观雄浑壮美,独具特色的大峪沟森林生态旅游景区和麻路藏族风情旅游开发小区、古雅山森林公园及郭乍沟省级紫果云杉自然保护区,景色迷人。美丽的康多峡壁立千仞,飞瀑如练;神奇的九巅峡,巨石相叠,惊涛怒吼,巨浪滔天。郁郁葱葱的浩瀚森林和广袤无垠的天然草场,成为珍禽异兽的栖息地,名贵药材的出产地,丰富矿产的蕴藏地。卓尼县是甘南州旅游资源大县,旅游资源极为丰富,有8大景区,100多处主要景点,其中大峪沟森林生态游、九天石门览胜游、麻路佳境多彩游、觉乃藏俗体验游、康多奇峡画廊游等为五大精品景区旅游产品。
卓尼县按照“争取一批、建设一批、投产一批、储存一批”的原则,紧紧围绕力争完成“三个一”,即:“固定资产投资1亿元、财政收入1000万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增加100元”的奋斗目标,始终把项目建设的重点放在基础设施、农牧业产业化、草原禁牧休牧、大峪沟旅游开发、县城改造及小城镇建设、水电资源开发六个方面。在酒泉举办的全国乡镇企业经贸洽谈会、合作举办的全国人才交流暨项目洽谈会和第十二届兰洽会上,签约项目多达10个,引进资金11亿元,特别是水电项目成为经贸洽谈会上的亮点和热点。截至8月底,全县续建项目4个,新开工项目17个,固定资产投资8319万元,占年度任务的1109%,同比增长近三倍,使全县项目争取渐入佳境,项目建设步入快车道,招商引资成效明显。交通建设方面:总投资714.4万元、全长22.69公里的多旗公里沥青罩面已于8月底全部完成。卓尼至麻路公路全长48.8公里,总投资2100万元,年内可望开工建设。总投资65万元、全长2.5公里的县城至禅定寺公路已动工建设。总投资121.4万元的旗布寺至一线天公路全长12.36公里,已完成了8公里的路面平整。总投资370万元的公用型汽车站建设基本完成主体工程。在州委、州政府的关心、支持下,省计委已将合冶公路卓尼段建设项目列入今年计划,在卓尼县境内投资1280万元。
卓尼县古属洮州辖地。自明永乐四年(1406年),蕃人酋长些地率叠番达拉等族内附,于永乐十六年(1418年)被授指挥佥事兼武德将军,并接管卓尼大寺主持大权,逐步成为政教合一地方政权的最高统治者。到第四代旺秀时,朝廷赐予姓名杨洪,始冠杨姓。杨氏世代承袭土司之职,效命朝廷不遗余力,得以封官晋爵,势力范围不断扩展。至清道光年间,几乎统辖了今甘南辖区的一半,辖今卓尼、迭部二县及舟曲、临潭、夏河县的部分地区,辖区分48旗管理。1937年卓尼设治局成立。1949年9月11日,卓尼最后一任土司兼洮岷路保安司令杨复兴率众起义,卓尼和平解放。1950年,杨复兴废除土司制度。10月1日,中共卓尼工委和卓尼藏族自治行政委员会成立。
卓尼县资源丰富,景色秀丽。县境地域辽阔,地形复杂,期间孕育出大量苍翠的山峰、清澈的河流、广袤的森林和草原。平坦肥沃的河谷冲积滩地,水草肥美的天然优质草场,为发展农业和畜牧业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牲畜品种中,以车巴沟的犏牛,北山的牦牛,完冒等的藏羊、蕨麻猪,新洮地区的紫羔羊最为有名。丰富的森林资源为当地的环境净化、水土保持、生态平衡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森林其间伴生的林副产品资源也有极丰富的潜力,有营养价值丰富的各种菌类、蕨类植物100余种,名贵中药材20多种,珍稀品种有羊肚菌、珊瑚菌、冬虫厦草、猪苓等;有国家一、二、三类保护的珍禽异兽金钱豹、水獭、猞利、梅花鹿、胡兀鹫、林麝、黑熊20多种。
- Sitemap | Xml | W3C XHTML 1.0
- Copyright © 2018 中国地图全图 Inc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