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尔伯特县概况
-
人民群众生活条件明显改善。累计投资15.4亿元,开发建设面积35.42万平方米。建成达尔罕立交桥、草原广场、天湖公园等146项公益基础设施。农村住房砖瓦化率、自来水入户率、道路铺装率分别比2000年提高13.3%、14.9%和19.9%。农村电网改造工程全面完成,用电条件明显改善。信息网络全部覆盖,程控电话、有线电视入户率明显提高。公路建设取得重大突破,新建、改建油路27条430公里,新建红砖路52条303公里,全县硬化路面以上公路总里程达到853公里,通油路乡镇比例达到100%,通硬化路面行政村比例达到95%。林肇路、让杜路的全线贯通,结束了我县没有高等级公路的历史。改善办学条件,实施“爱心工程”,教育事业健康发展。卫生机构实现县乡村一体化管理,新建了疾控中心、传染病区,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进一步提高。社会保障体系初步建立,城镇基本养老、医疗、工伤、生育、失业“五险”参保人数逐年增加,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9289人,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扩大到8344人。
2005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产值10亿元,比2004年增长38.2%;实现销售收入8.9亿元,比2004年增长14.1%;实现利润8100万元,比2004年增长25.6%;实现税金5100万元,比2004年增长3.5%。三是企业技术和产品创新取得新突破。年初以来,我县生产企业的续建项目有6个,增加投资总额5737万元。即:杜蒙海达纸业有限公司的“增长2730高速长网纸机项目”、杜尔伯特伊利饲料股份有限公司的“狐貉饲料生产项目”、“膨化饲料生产项目”、“酵母饲料生产项目”、大庆吉禾豆奶有限公司的“豆奶粉生产项目”、大庆妙士乳业的“杯酸生产线项目”等。企业的增资扩股,产品创新,增强了工业经济实力,积攒了发展后劲。四是重点企业拉动作用进一步增强。伊利、妙士等乳品加工企业运行良好,拉动作用更加突出,乳品加工企业全年实现产值5.5亿元,较2004年增长34.8%,占地方工业总产值的35%。仅杜尔伯特伊利乳业公司就实现产值4.5亿元,上缴税金4150万元。
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早在四、五千年前,这块美丽富饶的土地上就有人类繁衍生息。元代,杜尔伯特地区是成吉思汗弟斡赤斤封地。明代中叶,成吉思汗次弟哈布图哈萨尔第十四世孙奎蒙克塔斯哈拉率部游牧于嫩江流域,形成杜尔伯特部。清顺治五年(公元1648年)建立杜尔伯特旗。
“十五”计划实施的五年,是我县发展历史上极不平凡的五年。面对加入世贸组织后的新形势,面对宏观经济环境的新变化,面对非典、严重自然灾害的新挑战,在县委的正确领导下,抢抓机遇,扎实苦干,经过全县人民的共同努力,“十五”计划圆满完成,县域经济和社会事业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县域经济发展实现重大突破。确立并全面贯彻“畜牧立县”方针,优化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全县地区生产总值由2000年的10亿元增加到23.5亿元,年均以18.7%的速度攀升,是建县以来增长最快的时期。工农业总产值由2000年的13.3亿元增加到41.7亿元,年均增长25.7%;全口径工商税收由2000年的3167万元增加到34297万元,年均增长60.8%;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由2000年的3170万元增加到13387万元,年均增长34%。县域经济社会综合评价在全省的位次明显前移,全口径财政收入在全省排名由2000年的51位上升到第8位。
坚持把旅游业作为支柱产业来培育和经营,累计投资1.5亿元,新建了寿山滑雪场、当奈湿地、蒙古风情园、古典猎苑等一批景区景点;实施了寿山景区湖岸治理、湿地观鸟亭建设、旅游路铺装等基础工程;开发了民族风情、湿地游览、温泉洗浴、滑雪等旅游项目;加强对外宣传,扩大了杜尔伯特旅游品牌知名度。旅游业作为支柱产业的地位大幅提升,经济规模不断扩大,旅游收入年均在6000万元以上,累计创造3000多个就业岗位,拉动第三产业增加值年均递增8.7%。
实施扶贫解困工程,为770余户城镇特困职工落实了脱贫项目,完成了农村30个重点村扶贫开发整村推进任务。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农村人均纯收入、城乡居民储蓄余额分别比2000年增长124%、291%和97.1%。改革开放步伐不断加快。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圆满结束,保全资产2000万元,解除不良债务15509万元,为职工补发工资和接续养老保险关系928万元。农村税费改革、乡镇机构改革、教育管理体制改革、财政管理体制改革顺利完成,“两补一免”政策全部兑现,企办学校全部纳入政府管理。组建了敖林“兴农兴牧”、胡吉吐莫“东兴”、白音诺勒“百兴”等专业合作社,提高了农民的组织化程度;转变传统扶贫救助机制,完成了30个重点村扶贫开发整村推进任务,贫困人口脱贫率达18.7%。
1956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撒销杜尔伯特旗,建立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杜尔伯特地区的土著民族是蒙古族,辽阔的草原养育了勤劳勇敢的杜尔伯特人,悠久的历史孕育了灿烂的民族文化,它凝结着游牧民族的才能和智慧。蒙古族人民由于特有的民族传统和社会生活,创造了独特的文化现象,特别是在民俗风情,特色饮食,民族服饰等方面形成了一整套的特色体系,因其具有悠久的历史,涌现了大批的历史名人,流传着古老的民族传说。
2005年,全县工业经济继续保持了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局面。全年实现工业总产值23.5亿元,增长21%;实现销售收入20.4亿元,增长20.4%;实现利润1.63亿元, 增长10.4%;实现税金1.62亿元, 增长13%。实现工业增加值8.2亿元,增长 10.8%。工业经济健康高效运行。一是运行质量不断提高。2005年,全县工业生产形势稳定,大小企业全部生产,呈现出产销两旺的喜人态势,工业企业产品产销率达到94%,工业产值利税率达到13.6%。工业税收(含油田)占全县税收的比重达到93%。地方工业产值(除油田)实现15.9亿元,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 67.7%,工业对县域经济的贡献率不断提高。二是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效益大幅提升。
大力实施招商引资战略,累计引进市外项目392个,到位资金24.3亿元。伊利、妙士、合隆、馋神、海达等一批国内外知名企业的进驻,壮大了企业群体。德力戈尔民族工业园区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累计入驻企业8户、实现产值14.32亿元。地方工业实力不断增强,产、销、利、税年均增速达到38%以上,以畜产品加工为主的多元工业经济新格局初步形成。政府自身建设得到加强。坚持依法行政和民主行政,认真执行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决议、决定,自觉接受人大、政协和社会监督,办理人民代表议案、政协委员提案,办结率100%。认真落实《自治条例》和其它单行条例,在巩固省财政单列县的同时,我县又实现了省计划单列。全面贯彻《行政许可法》 ,完成了“四五”普法目标,依法治县进程明显加快。完成了第六届、第七届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组建了城镇七个社区,基层政权建设得到加强。强化监督制约机制,推行审计执法,促进了廉政建设。认真开展“先进性教育”活动,对照社会各界提出的意见和建议,认真落实整改措施,政府自身建设得到加强。
- Sitemap | Xml | W3C XHTML 1.0
- Copyright © 2020 中国地图全图 Inc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