鹤山区概况
-
近年来,鹤山区把大力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解决“三农”问题,加快现代化建设,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根本途径。确立“T”字形城区发展新格局,千年古镇焕发新姿商贸兴。编制完善了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体系,结合产业布局和城区点状分布的特点,确立了建设以鹤壁集为中心,以中山城区、九矿城区为两翼,以军鹤线产业带为支撑的“T”字形城区发展新格局,增强城区对广大农村地区的辐射、拉动效应。修建长300米、宽60米的鹤壁集大道,打开了鹤壁集南北通道,吸引了大批城乡居民和外地客商入住开店,商铺达320余家,为城乡居民提供就业岗位近2000个。
2004年至今,累计引进落地项目167个,其中,总投资亿元以上落地项目8个,总投资5000万元至亿元落地项目9个。共引进市外到位资金12.6亿元,其中2004年引进市外资金2.38亿元;2005年为3.89亿元,比上年增长63.4%;2006年为5.24亿元,比上年增长34.8%。年平均为3.84亿元,年平均增幅为49%。
鹤山区依托龙头企业及资源优势,狠抓畜禽基地建设。2006年,全区肉类总产量达到0.9万吨,比2002年增长31.1%;禽蛋总产量2.7万吨,增长13.4%。畜牧业产值2.5亿元,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68.2%,高出全市平均水平8个百分点;按人均牧业产值、肉蛋奶产量四项指标综合评定,位居全省县(区)第二名。农民人均畜牧业收入达到3039元。
鹤山区大胆改革林权制度,依托太行大面积易林荒坡山地,大面积植树造林、培育果木,发展农林经济。制定优惠政策鼓励个体造林,形成了农民投身林业建设的新格局。大力发展经济林,建立了“香椿、小杂果、黄楝、杨树”四大林木基地。非公有制林业迅猛发展,截至2006年年底,全区发展非公有制造林总面积达到7.9万亩,造林大户47户,非公有制林业占全区林业的85%。全区森林覆盖率由26%提高到46%,林业总产值由原来800余万元增长到4800余万元。
资金倾斜加快建设文教卫,旅游开发重点建设五岩山。教育事业面貌焕然一新,投入资金2190余万元,先后对32所学校的危房进行了改造,对12个学校的59个办学条件改善项目进行了逐一落实,并把远程教育和信息技术教育设备安装到了中、小学,农村孩子跟城里孩子一样享受到了现代优质的教育资源。积极完善区、乡、村三级医疗防保网络建设,辖区居民逐步享受到了优质医疗保健服务。2002年以来先后投资400余万元建成区预防保健中心、姬家山乡卫生院和10所标准化村卫生所。从今年开始,鹤山区将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从而进一步巩固三级医疗防保网。2006年鹤山区投资120万元,建筑面积1580平方米的鹤山区文化中心交付使用,配套设施建设基本完成。鹤壁集乡筹资数十万元建成建筑面积近400平方米的乡文化站,5个村级文化大院达到了示范性文化大院标准。以五岩山景区建设为重点,加大全区旅游资源开发力度,激发了旅游产业发展活力。旅游文化资源开发和宣传推介工作取得新成效,开发了古瓷窑复仿制品和“药王”系列特色产品,五岩山景区被列入全市旅游精品线路和“一河两城三山”旅游大盘。
近年来,鹤山区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建设“富裕、文明、和谐、生态”新鹤壁的总体要求,按照“大动作、大发展、大和谐”的工作思路,强化招商引资的核心地位,不断强化责任,强化产业结构,强化对外宣传,强化政企关系,强化环境建设抓招商,依托当地丰富的矿产资源和金属冶炼、机械电子制造、化工、煤炭和新型建材五大产业,招大商、引大资、立大项,连续三年被市委、市政府评为招商引资先进单位。
城乡公路网四通八达促发展,兴修水利安全饮水保民生。2003年以来,全区投入建设资金约3000多万元,完成了总计40多公里的农村道路建设。着力实施“农村交通村村通工程”,投入资金1000多万元,建设四级水泥道路共40多公里,实现了村村通水泥路的目标。水利建设坚持除水害、兴水利、保安全、增效益,实行开源节流并重,防洪抗旱并举。2002年以来,全区共投入资金1498.17万元,使辖区内水利设施达到211处,发展有效灌溉面积15700亩,旱涝保收田6000亩,节水灌溉面积5270亩,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42平方公里。2002年以来,鹤山区投入各类资金1188余万元,基本解决了辖区44个行政村4.35万人的饮水困难,60%的群众用上了干净卫生的安全水。
- Sitemap | Xml | W3C XHTML 1.0
- Copyright © 2020 中国地图全图 Inc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