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乌齐县概况
-
类乌齐县林下资源采集方面,根据《西藏自治区冬虫夏草采集管理暂行办法》和其他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类乌齐县实际,该县制定了《类乌齐县冬虫夏草采集管理暂行办法》,虫草采挖期间未发生一起群体性事件,确保了该县群众在林下资源采集方面创收。同时,2007上半年类乌齐县其他各项工作也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上半年完成退耕还林补植树木5000株,全县义务植树5万株,生态抚育造林11万株,完成封山育林1万亩,育苗23.5万株;乡镇企业完成产值863万元,利润388万元;民族手工业产值完成154万元,收入121.5万元,利润76万元;多种经营收入达2747万元;援藏工作再创新局面。目前第四批援藏工作已完成援藏资金和物资3307万元,超计划完成1427万元。
类乌齐县地处念青唐古拉山余脉伯舒拉岭西北,他念他翁山东南。东部属于典型的藏东高山峡谷型地貌,西部则属于藏北高原地貌类型。地形沿澜沧江支流吉曲、柴曲和格曲由西北向东南走向,呈现西高东低趋势,平均海拔4500米,县驻地海拔3810米。类乌齐县主要山脉有色吉山,海拔5258米,马查拉山,海拔5220米,马崩山,海拔5152米。
类乌齐县自然资源:主要矿藏资源有锡、煤、重晶石、大理石、石榴石等。已探明锡矿储量2万吨,品位3.55克/立方米,距国道317线30公里。马查拉煤矿储量1372万吨。菱美矿储量5710万吨,品位45.7%。重晶石矿储量675万吨,品位72.5%。主要野生动物有马鹿、黑熊、猴、豹、狐狸、岩羊、雪鸡等。主要野生药材有虫草、贝母、知母、大黄、三棵针、红景天等。
类乌齐县的经济以牧业为主,牧业占68%左右。全县有纯牧业乡(镇)5个60个行政村,有半农半牧乡(镇)5个45个行政村。2004年底,全县国内生产总值22012万元,其中:第一产业11667万元,第二产业3962万元,第三产业6383万元,粮食总产1460万斤,年末牲畜存栏235737头(只、匹),农牧民人均收入2525元,其中现金收入1388元。区域经济划分为西北高寒草甸草场,西南高山峡谷林牧区,东部高山峡谷农、牧、林区,北部干热河宽谷半湿润农牧区。农作物主要有青裸、冬小麦、春小麦等。主要饲养耗牛、煽牛、黄牛入乙丰、绵羊、马等。林木以松、柏、桑为主。现有电力、森工、机械、建筑、采矿、药村加工等基础工业。民族手工业产品主要有各种金银首饰、民族宗教用品、道德、地毯等。
类乌齐县属高原温带半湿润性气候。光照充足,年温差小,昼夜温差大,气温偏低。年平均气温2.5℃。1月份平均气温为-6℃,7月份平均气温为12℃。日平均气温5℃以上持续期在120天,日平均气温0℃以上持续期在250天。气温平均日差在15℃。年平均无霜期只有50天。年平均日照时数为2163小时。年平均降水量566毫米。
类乌齐县农牧业方面,2007上半年类乌齐县粮食播种面积35100亩,完成年初计划的100%;良种推广3000亩,良种覆盖率达85.5%,完成年初计划的100%;蔬菜种植1200亩,完成年初计划的100%;机耕1.2万亩,机播1.3万亩;改造低产田1.5万亩,超额完成年初计划;联产技术承包3万亩,超额完成年初计划。类乌齐县上半年共有新生牲畜72925头(只、匹),成活70737头(只、匹),成活率达97%。
改革开放以前,类乌齐县文化事业几乎是一片空白,老百姓看电视、听广播想都不敢想,信息来源非常闭塞。近年来,类乌齐县基层文化建设步伐明显加快。到2009年,县电视台机房及数字电视改造顺利完工并交付使用,全县已建成乡镇广播电视站9座、行政村广播电视站95座、自然村广播电视站33座,广播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均达到90%以上。目前,全县拥有集文化、体育等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文化活动中心1个、县新华书店1个、乡镇综合文化站3个、农家书屋8个、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中心1个、县电影站1个、乡镇电影放映队6个,年电影放映26万多人次,90%以上的行政村每月都可以看上电影。
类乌齐县安居工程建设方面,2007年类乌齐县计划投资17838.8万元,完成农牧民安居工程建设1939户,农房改造1542户,游牧民定居1104户,地方病搬迁42户,扶贫搬迁251户。今年第一期883户农牧民安居工程建设已于3月25日开工,共设10个指挥部12个建设点,共组织群众16500余人参加建设,1—6月全县劳务输出达8250人次,创劳务收入1031.25万元。
2007年以来,类乌齐县以“抓紧产业建设、加大基础投入、改善城镇形象、增加群众收入、维护社会稳定、加强队伍建设”为总体思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大工作创新力度,各项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全县国民经济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1—6月,类乌齐县完成财政收入565万元,完成各项税收149.79万元,完成各项存款7700万元,发放各类贷款5300万元。
类乌齐县境内水利资源丰富,吉曲、紫曲、格曲三大水系流经全县各乡(镇),支流纵横交错,境内河流大部分为澜沧江水系的支流,年平均泾流量为22.3亿立方米,有近200个大小高原湖泊,还有远近闻名的众多温泉。高原无鳞鱼在全县均有分布,渔业资源十分丰富。
- Sitemap | Xml | W3C XHTML 1.0
- Copyright © 2020 中国地图全图 Inc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