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谯区概况
-
社会事业全面进步。4年实施科技项目50项,全区企业共投入技改资金5600万元。滁菊研究所、滁菊规范化高产栽培及加工工艺研究分别进入中国科协科普惠农计划项目和国家、省“星火计划”,4个项目获省级科技成果鉴定,3家企业进入省级高新技术企业行列。2005年被批准为全国科技进步区。建立和完善了“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列为省样本县(区)。义务教育普及程度和教育质量指标水平超过省颁标准,“两基”工作位于省、市前列。乌衣中学、章广初中、第二幼儿园争创市级示范高中、市农村特色初中、市一类幼儿园获得成功,职业教育连续三年获全市第一名。4年共投入2212.95万元用于中小学危房改造和校舍建设,新建校舍62517平方米、消除危房41601平方米,顺利完成中小学校一期危改任务,受到省危改办表彰。围绕争创全省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区,加大对乡村计生服务所室和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出台并落实了农村计划生育奖励与优惠政策,开展了计划生育五项清理和人口性别比专项整治工作,查处了一批“两非”案件,较好地稳定了低生育水平,计生管理工作进入全省一类县(市、区)行列。2006年,投入23万元在腰铺镇自行开展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成效明显,并经积极争取,已列入了今年全省试点县(市、区)。农村广播电视事业取得突破性进展,18个乡镇办建成调频发射台,广播通播率100%,常响率95%;投入350万元完成南谯有线电视台机房建设,40套电视节目已传输至全区所有乡镇;创办《滁州日报·南谯新闻》,宣传手段不断增强。全区各项社会事业均取得较大进步。
南谯区气候温和眉北亚热带向温带过渡区域。平均气温摄氏15度,历史上最低气温是摄氏零下23.8度,最高气温摄氏41.2度。年均降雨量1031毫米,年最大降雨量1549.5毫米,年最小降雨量589毫米。年无霜期215天,常年主导风向为偏东风,夏季多为东南风,冬季多为西北风。
2006年地区生产总值由2002年的13.55亿元增加到2006年的22.5亿元,年均增长13.5%,人均GDP突破1000美元;财政收入迈上亿元台阶,实现1.249亿元,年均增长17.4%,其中地方性收入由4380万元增长到7034万元,按可比口径年均增长20.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由3.6亿元增长到8.1亿元,年均增长23.6%;农民人均纯收入达3258元,较2002年增长953元。产业结构更加优化。三次产业结构由2002年的46.3 : 34.7 :19调整为35.1∶43.6∶21.3,二产增长8.9个百分点。
农业生产形势良好。2003年特大洪水后,粮食连续三年获得丰收,2006年总产达24.76万吨,年均递增5.7%。通过产业化基地建设和发展优质高效农业,大力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农业产业化经营步伐加快。25万亩优质粮油生产、15万亩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水稻)标准化生产、3.5万亩名特优水产品养殖、3万亩苗木花卉、2.5万亩无公害蔬菜、3000亩滁菊、1.5万亩茶叶、1万亩草坪、3000头奶牛等基地建设均取得明显成效。农业产业化省级龙头企业达3家、市级7家,农民专业合作组织22个,入社会员达3305户。8个农产品通过无公害产品认证,21个产品通过绿色食品认证,其中有机食品1个。全区成片造林10万亩,4年净增5万亩,森林覆盖率达34.5%。全区农机总动力达26.77万千瓦,农机综合机械化水平达80%。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4年累计投入5180万元,新建扩建小水库65座,病险库除险40座,加固“两河”堤防16公里,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1平方公里,改造中低产田4.8万亩。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制定和实施全区新农村建设工作意见,以“示范村”建设为抓手,以点带面,全面推进。
全区拥有耕地70多万亩,山场39万亩,水面18万亩,农业生产科技水平发展较陕,盛产稻、麦、油菜,棉花。蔬菜,茶叶、水产、水禽、蔺草、板栗、杜仲等,是国家确定的产粮大区,商品根基地县(区),黄淮海农业综合开发区,渔业致富重点区。土特产品驰名中外,盛产的滁菊为全国四大名菊之首,史载于《奉草纲目》,南谯茶在明代被列为贡品,席蔺革制品出口日本和东南亚,乳制品多次获部、省优质产品称号。
2006年,区财政投入120万元,基本完成市、区试点村的中心村建设规划、产业规划和全区城镇体系规划、村庄布点规划。投入22万元,新建农村文化体育场所14个。投入1.98亿元,完成“村村通”工程166公里,新增农村公路441公里。投入2638万元,农网改造基本完成。投入1025万元,建立通信机站18座,18个乡镇办全部实现宽带联网。“四清四改”扎实开展,投入90万元,建沼气池500口;投入110万元,新解决农村安全饮水3000人,农村面貌明显改变。农村基层行政管理新机制进一步完善。
南谯生态环境优越。境内群山环抱,松竹叠翠,天蓝水清。有鹭鸟等珍稀动物,有琅琊榆、滁州水竹、油桐等珍稀树种,中药材达几百种。
开放型经济发展步伐加快。始终把招商引资作为经济工作的“要务之要务、重点之重点”紧抓不放。经过努力,4年共引进项目457个,其中超5000万元以上的企业28家,超亿元以上企业6家,合同资金48.4亿元,实际到位28.9亿元。认真落实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优惠政策,大力开展全民创业行动,民营经济快速发展,全区个体工商户达5010户,从业人员13015人,较2002年增加1178户和3274人。民营企业实现增加值9.8亿元,实现税收9450万元,分别增长2.9倍、2.2倍。涌现了江淮扬天、凤凰实业、博康注塑、珍珠水泥等一批骨干企业。民营经济比重达80%,主导地位显现。
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实现了区乡道路油面化、集镇街道水泥化、乡村道路砂石化。更新改造乡镇电讯设备,程控、移动电话网络遍布全区,村村通了电话。滁州市有皖东地区最大的枢纽便电所,与华东电网相连,投资近30亿元兴建的60万KW蓄能电站即将投入使用,电力资源十分丰富.滁城日供水能力20万吨,南谯境内有蓄水量超亿方的大型水库一座,中小型水库遍布全区,有五个滁城卫星镇与滁城并网供水;西气东输管道经过滁州并向城区输送天然气;市区五大市场相继建成开业,一批涉外宾馆投入使用,人才市场、劳务市场、会计审计、法律咨询服务等中介组织日趋活跃。
工业支撑作用增强,2006年实现工业增加值7.2亿元,较2002年增加3.6亿元,年均增长18.9%,其中规模以上企业达50家,销售收入超亿元企业8家,分别增加36家和6家。优势产业逐步形成规模,初步形成了家电配套、新型建材、轻纺服装、木地板加工、机械制造配套、汽车制造配套、绢云母加工、农副产品加工八大支柱产业。农业增加值由2002年6.27亿元增至7.9亿元,农业基础地位进一步巩固。第三产业增加值由2.6亿元增至4.8亿元。
- Sitemap | Xml | W3C XHTML 1.0
- Copyright © 2025 中国地图全图 Inc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