焉耆县概况
-
焉耆县第一产业成为拉动经济总量增长的主力军。2007年,第一产业占生产总值的比重明显提高,由2006年的32.8%提高到2007年的36.0%,所占比重上升为第一位,超过了二、三产业所占的比重,增长速度比上年提高了5.7个百分点,成为推动经济总量持续增长的主力军。在第一产业中,主要表现为种植业的增长十分有力。2007年,我县进一步加大了种植业结构的调整力度,经济作物比重不断提高,粮经草比例由2006年的1.5:2.9:1调整为2007年的1.2:3.4:1,加上农产品价格的快速上涨,有力地推动了种植业的快速增长。全年实现种植业增加值40717万元,增速高达29.1%,比上年提高了18.3个百分点,在第一产业中所占比重达到65.6%。
焉耆县内已探明有原煤、铜矿、水晶、方母、红柱石、稀土、石油、天然气等80多种矿藏资源,储量丰富,品位上乘。野生药用植物有甘草、紫草、党参等100 多种。县域内“宝浪油田”油气勘探前景喜人,已探明石油地质储量4270万吨,初步评介焉耆盆地油气资源远景储量大于3亿吨,天然气储量70亿立方米。焉耆霍拉山红柱石精矿储量达3.2亿吨,位居全国首位。
2007年,在焉耆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抢抓机遇,创新思路,扎实苦干,实现了自治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三大产业实现了不同程度的增长,经济总量维持了稳定的发展势头。2007年,焉耆县生产总值达到172073万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3.0%,提高了1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62023万元,比上年增长14.0%,提高了5.7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52952万元,比上年增长10.2%,下降了1.1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57098万元,比上年增长14.7%,下降了0.8个百分点。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32.8:33.6:33.7调整为36.0:30.8:33.2。人均生产总值达到13496元,比上年增长11.0%。
焉耆县地处北半球中纬度温带地区,为典型的中温带干旱荒漠气候,又别具盆地夏季聚热,冬季冷潮的气候特征。因受博斯腾湖水域的调节,冷热变化不十分剧烈,日照时间长,热量较丰富。全年可照时数4440.1小时,太阳年总辐射量156.84千卡/平方厘米,名列新疆各县(市)第二位。单位面积获得生物辐射量年平均78.4千卡/平方厘米,为新疆之最。年平均无霜冻期176天,年平均降水量为74.4毫米,年均气温8.2度,极端高温38度,极端低温-35度,最多风向为偏西北风。
焉耆县水土资源丰富,新疆八大河系之一的开都河自西北向东南从县城穿过,年均径流量33.4亿立方米,地下水易开采且贮藏量巨大,天然年补给量13-18 亿立方米,每年可提供稳定开采量5亿立方米。开都河两岸水草丰美,宜农宜牧。现有耕地28万亩、林地2.43万亩、草地223万亩、宜农荒地67万亩。土壤由西向东依次为黄潮土、黄灌耕土、草甸土、棕漠土、盐化潮土、黑钙土、灰潮土等7个土类、16个亚类、21个土种、33个变种组成。其中潮土类占农区总面积的42.3%,土地肥沃,土壤有机质含量大于2%的面积占总耕地面积的60.7%。
焉耆县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区,早在西汉时就有“良田嘉禾,沃野千里”的记载,现有各类农作物70余种,具有地方优势的特色经济作物有:小茴香、红辣椒、大白菜、白葵、番茄、甜菜、葡萄、野生红皮甘草等。目前,国家农业部特色经济专业委员会已命名焉耆县为小茴香、工业番茄、红辣椒、红皮甘草特色之乡,焉耆开都河牌小茴香、开运牌红辣椒、开强牌大白菜、开成牌大白瓜籽等四种特色农产品正式经过国家工商局审核并准予注册。焉耆县大力发展农区畜牧业和林果业,突出养殖育肥小区、“万头奶牛”工程和特畜禽养殖三个重点,积极实施“万亩葡萄基地”、开发大宗水果中优质丰产的极早熟和极晚熟品种、“一河两路”绿化风景带工程。目前,焉耆县已形成了日处理2250吨制糖企业、日处理100吨鲜奶的三宇乳业、年产3000吨葡萄酒的乡都酒业、年产1500吨啤酒花颗粒的绿新啤酒花制品有限责任公司、年产5万吨红柱石精矿的德邦红柱石矿业有限责任公司、韩氏蔬菜保鲜公司、秦龙建材有限责任公司等一批辐射功能强、产业关联度高、发展优势明显的“龙头”企业。
焉耆县有着丰富而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开都河历史有名,唐代高僧玄奘西去取经曾渡开都河而过。开都河河面宽阔,两岸树木茂密,水量充沛,是乘船游览两岸景色、垂钓、游泳、冬季开展冰上运动的好地方;位于焉耆县西部的霍拉山大泉沟、小泉沟泉水淙淙、怪石林立、树木繁茂,是避暑的好去处;焉耆境内有一千五百年历史的七个星千佛洞、唐僧曾住过的日喀则古寺及四达沁古城等遗吸引着中外t回族自治位优势。焉耆古城是古丝绸之路的商业重镇,218国道、314国道、南疆铁路横穿县境,是南疆 重要的工业物资、农副产品集散地和商贸中心。为充分发挥这一地缘优势,焉耆县进一步拓展和完善了农副产品、农业生产资料、蔬菜批发、木材批发、牲畜交易及活畜屠宰等七大区域性专业市场,制定了发展个体私营经济的优惠政策,鼓励发展股份制和混合所有制经济,建设个体私营经济城,重塑焉耆古城的商贸中心地位,提升县域经济的总体水平。
焉耆县畜牧业生产下降较快。主要是因为畜牧业发展受畜产品价格影响较大,存在很大的不稳定性。近两年来,由于畜产品价格的持续宽幅波动以及对草场的限制,导致我县牲畜出栏较高、存栏锐减。2006年,我县牲畜出栏数为41.06万头(只),增长19.8%,存栏数为37.01万头(只),下降3.0%;2007年,牲畜出栏数为40.11万头(只),下降2.3%,存栏数为19万头(只),下降29.7%。2007年,全县实现畜牧业增加值17933万元,同比下降13.3%,比2006年降低了15.6个百分点。
焉耆县第三产业稳步发展。2007年,第三产业占生产总值的比重略有下降,由2006年的33.7%下调到2007年的33.2%,增长速度比上年下降了0.8个百分点,保持了平稳的发展势头。在第三产业中,主要表现为各行业发展相对稳定。随着县财政收入的不断增长以及城镇职工和农牧民收入的不断提高,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城市服务功能不断增强,人民生活不断改善,消费活动日益活跃,商贸流通及现代服务业不断得到完善,第三产业不断发展壮大。2007年,全县第三产业中的非盈利性服务业实现增加值26397万元,增长14.5%;盈利性服务业实现增加值9090万元,增长9.2%;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实现增加值8363万元,增长8.0%;批发和零售业实现增加值1513万元,增长10.7%;住宿和餐饮业实现增加值1603万元,增长10.8%;金融业实现增加值6348万元,增长51.6%;房地产业实现增加值3784万元,增长5.1%。
焉耆县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周围大部环山,开都河流贯东部,孔雀河流经南部,中部有小片沼泽。为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农作物有小麦、玉米、水稻、蚕豆、油菜、啤酒花等。畜牧以马、羊、牛为主,“焉耆马”闻名全国。工业有水泥、电力、制糖等。南疆铁路横贯县境,为南北疆交通要冲。还有公路干线和支线通往各地。古迹有唐王城遗址、四十里堡旧城、锡克沁遗址、七格星明屋等。
- Sitemap | Xml | W3C XHTML 1.0
- Copyright © 2020 中国地图全图 Inc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