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春县概况
-
永春县气候条件优越,在14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同时兼有三种不同的气候类型,西半县属中亚热带,东半县属南亚热带,而千米以上山地则属北亚热带 。全县无霜期320天 ,平均气温20.4℃,降水量1600~2100毫米,气候温和,湿润多雨,夏长不酷热,冬短无严寒,素有“万紫千红花不谢,冬暖夏凉四序春”之称。
社会事业:实施科技项目49项,被评为省科技进步先进县。2006年4月,被省政府确认为福建省“双高普九”县,成为全省建制县中第一个“双高普九”达标县。被评为全国人口和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县。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进一步加强,全县森林覆盖率达68.8%,被评为省绿化模范县。土地市场和矿业秩序治理整顿深入开展,连续7年实现耕地占补平衡。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扎实开展,成功举办福建省民间传统武术比赛。被评为省首批平安县。
永春县境内山多地少,地势趋西北高东南低,著名的戴云山脉绵延全境。境内以蓬壶马跳为界,分为东西两部分。西部多山,有1000米以上山峰58座,地貌资源丰富,分布有火山岩地貌、石灰岩地貌、花岗岩地貌以及丹霞地貌等,山体俊美,自然风光迷人 ,是永春县旅游业发展的主要优势。东部属闽东南沿海隆起地区,呈阶梯状,以丘陵和河谷为主,沿桃溪散布着串珠状的山间小盆地,是永春县重要的经济文化带。
全年全县完成生产总值104.03亿元,比上年增长12.5%;农业总产值18.59亿元,增长8‰;规模以上工业产值68.79亿元,增长34.3%;财政总收入5.60亿元,增长4.6%,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3.71亿元,增长1.5%;金融机构各项存、贷款余额分别达50.04亿元、28.14亿元,分别增长14.17%16.31%;农民人均纯收入5593元,增长7.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686元,增长9.2%。第11次获得“福建省经济发展十佳县”称号,第三次获得“福建省经济实力十强县”称号。
工业经济:全年新办工业企业55家,总投资4.28亿元。全县工业增加值增长17.3%,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60.8%。生物医药产业保持强劲发展态势,完成总产值3亿元,增长57.9%。纺织服装、矿产资源、农产品加工、陶瓷、造纸及纸制品等五大传统产业保持较快增长,完成总产值72.5亿元,增长23.7%。翔升织造有限公司扩建生产线等3个省级工业新增长点项目建成投产,美岭水泥厂200万吨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等5个省级工业重点项目建设进展顺利。全县工业企业综合经济效益指数从194.5上升到201。
人民生活:全县城乡10501人享受低保,比上一年增加358人。转移农村劳动力8000人,城镇新增就业9200人。对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全部免除学杂费,对农村家庭贫困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对重点优抚对象和革命“五老”人员实施医疗补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全面铺开,全县农民参合人数达378758人,参合率达89.5%。造福工程、计生二女困难户和贫困残疾人安居工程、地质灾害点搬迁安置工程等全面完成。
永春工业正在崛起,涉及采掘、电力、化工、造纸、陶瓷、建材、机械制造、食品加工、美术工艺、纺织、制药等20多个行业,向社会提供1000多种产品,形成了以煤炭、食品加工、生物医药、陶瓷为支柱的工业体系,开发、创造了一批名、特、优产品。永春老醋、养脾散、金桔糖、神香、漆篮等产品一直在国内外市场上享有有较高的声誉。这几年随着生物医药产业的快速发展,2009年被省政府列入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试点县,伴随着具有永春特色的生物制药产业的建立及北京汇源饮料食品集团有限公司投资建设的果汁饮料灌装和纯净水生产项目在永春的落户,必将对永春的工业发展带来深刻的影响。
对外开放:全年新批三资企业20家,合同利用外资4610万美元,增长13.9%;实际利用外资2235万美元,增长25.1%;外贸出口总额7997万美元,增长63.2%。组织19家企业参加德国、美国、英国等国家和地区的展销会,企业获得意向订单2187万美元,增长32.6%。组团参加“世界永春社团联谊会”第七次代表大会,邀请马来西亚永春籍议员访问永春,与海外侨亲、港澳台同胞的联络沟通进一步加强。
境内资源丰富,溪流纵横,水系发达,水能蕴藏量17.12万千瓦,其中可装机开发量11.7万千瓦。山地面积152万亩,森林覆盖率66.8%,木材蓄积量270万立方米,是全省用材林基地之一。地下矿藏主要有煤、铁、锰、石灰石、高岭土、明矾、花岗岩、辉绿岩、矿泉水、地热水等。永春无烟煤储量达1.3亿吨,煤质好,是全国地方重点产煤县之一,闽东南地区的煤炭主要供应地。高岭土储量丰富,分布甚广。坑仔口盘龙山矿泉水是全国第四家由国家矿产储量委员会命名的优质天然矿泉水,其水质可以与比利时士巴矿泉水、法国埃维昂矿泉水、美国山谷矿泉水等世界名牌相媲美。
第三产业:牛姆林、百丈岩等生态旅游效应不断扩大,北溪和汤城—仙岭—观山被国家旅游局列入“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全年接待游客78.3万人次,旅游总收入4.1亿元。商贸流通、餐饮服务等行业发展较快,全县集贸市场交易量达2.11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6.41亿元,增长12.8%。
- Sitemap | Xml | W3C XHTML 1.0
- Copyright © 2020 中国地图全图 Inc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