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城区概况
-
1949年5月绍兴解放,设绍兴市(县级市),后分别设绍兴县、绍兴地区,为绍兴县、绍兴地区行政公署所在地。1983年7月,绍兴撤地建市设越城区,现越城区为绍兴市委、市人民政府所在地和绍兴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现越城区实际管辖8个镇、街道,164个行政村,60个社区居委会,5个镇属居委会。区域面积195.29平方公里,总人口41.24万,其中农业人口10.1万。2005年,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59.93亿元,其中第一产业6.19亿元,第二产业139.46亿元,第三产业114.28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319元,农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8715元。
越城区基本形成了以民营经济为主体,以纺织、印染、服装、家私为特色的经济格局。近几年来,该区把加大技术改造作为调整工业结构的突破口,技术改造、加大投入成为工业发展的主题,技改投入屡创历史新高。通过技改投入,传统纺织业整体素质普遍提高,家私业迅速发展,培育壮大了一批规模企业和名牌产品。全区经济外向度近年来也不断提高。
工业生产迅速发展,经济形势日益好转。至1990年,实现全区工农业总产值124018万元(不包括在越城区内的市直属企业和绍兴县属企业产值。以下各项均依此例)。工业集体企业517家,固定资产原值18127万元,净值13148万元,产值114871万元,利润5022万元。其中产值百万元以上168家,产值、利润各占86.30%和95.12%。全区已形成以纺织、印染、制革、塑料、橡胶、包装、建材为特色的工业体系,主产纯棉布、化纤布、呢绒、毛线、服装、针织、工艺品等600多种,并不断更新产品,提高档次。
越城传统手工业生产,素以酒缸、酱缸、染缸为特色,有“越酒行天下”之说,较大的酒坊、酱园多在城内。越城又有“锡半城”之称,据民国25年(1936)统计,城内有锡箔铺、坊近2000家,城乡从业者达10万之众,解放前夕,尚有700余家,近5万人赖以生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绍兴市以“维持、恢复和发展生产,将落后、消费的绍兴,变成繁荣、生产的绍兴”为建市方针。从1952年起,逐步实行对私营工商业和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淘汰锡箔行业,发展轻工、纺织、机械工业,兴办全民、集体企业,安置社会闲散人员和待业青年。
越城区基本上形成了以专业市场为主体,社区服务为特色的发展格局。东方家园家具广场,中兴路再就业市场和塔山竹木交易市场分别通过了全省三星级、二星级和一星级市场的考核验收。全区社区服务网络已初具体系,区、街道和居委会相继建立了1400多个社区服务中心和服务站,并出现了“好邻舍”服务中心等—些社区服务品牌企业。
越城区古为越国国都,城墙始建于越王句践七年(前490)。因为范蠡所筑,故称蠡城,又称句践小城、山阴城、子城。隋开皇十一年(591),越国公杨素,以越州系其封邑,将郡城加广至周围45里,名曰罗城。此后虽历代皆有修葺,但城址未变,规模大体保持原样。城区初为越都,后一直为会稽郡、越州、绍兴府和山阴、会稽两县之治所,并一度为南宋临时首都和明末鲁王监国之所。南宋绍兴府城置5厢、96坊;元代改厢为隅,设4隅、137坊,置录事司掌之;明废录事司,4隅划归山阴、会稽两县分掌之;清袭明制,仍设4隅,坊里数时有变化。
农业,贯彻“绝不放松粮食生产,积极发展多种经营”方针,初步形成“服务城市、富裕农村”城郊型经济。1989年,越城区有耕地6?45万亩,全年农业产值9147万元(1990年可比价)。其中,全年粮食总产量56550吨;蔬菜基地2030亩,年产蔬菜6?4万担;发展外荡网箱养鱼和人工养鳗,淡水鱼年产3317吨,外销成鳗38吨;河蚌产珠6798公斤;生猪存栏262万头;饲养商品禽8142万羽,年产蛋655吨;牛奶510吨。
越城区境内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全年东北风为多,温暖湿润,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6.4℃,年平均日照1996.4小时,无霜期240天,年平均降水量1461毫米。
越城区境地处平原水网地带,平水江、漓渚江、南池江、坡塘江自南而北,流经区内;鉴湖水域和浙东运河,以东西向分别贯穿区境南北部。境内河道纵横,水网密布。区境南部,有零星土丘分布。
- Sitemap | Xml | W3C XHTML 1.0
- Copyright © 2020 中国地图全图 Inc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