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强概况
-
武强县累计投资4亿多元,对县城基础设施进行改造,城市面貌有了较大提升,城市功能逐渐完善,建成区面积达6.28平方公里,城镇化率达到22%。完成了县城总体规划修编,县城东部谋划了4平方公里的滏东工业区,西部谋划了5平方公里的县城新区,县城规划面积达到15平方公里。2006年重点抓了滏东工业区规划建设、石黄高速出口绿化包装、县城主要街道贯通改造、滏阳河县城段综合治理、文化宫改造包装及街道亮化、县城供水排水、住宅小区建设等十项重点工程,使县城功能更加完善,形象得到了有效提升,为今后更长一段时间全县经济和社会发展搭建了新平台。
武强县共辖3镇3乡238个行政村,人口21万人,总面积445平方公里,耕地45万亩,是典型的平原农业县。地理位置优越,自然资源丰富,可得开发建设之益;背靠京津,地处渤海湾开发前沿,可取内外开放之利。由于地处滹滏滞洪区,历史上水旱灾害频繁,1985年、1994年两次被国务院列为革命老区贫困县,2001年被确定为全国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武强县委、县政府始终坚持以富民强县为己任,以树正气、讲团结、求发展为主旋律,凝聚民心,鼓舞干群士气,激发全民创业热情,全县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全面发展,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
武强县地处燕赵腹地,是久负盛名的“木版年画之乡”,是联合国命名的“千年古县”。据史志记载,武强始于夏商时期,正式建制于两汉。悠久的历史为武强留下了灿若星河的古代文化;富饶的土地,养育了一代又一代勤劳朴实的人民。如今在改革开放大潮的推动下,百业昌盛,政通人和,民气激昂,人民生活得到了较大的改善,经济建设和各项事业蓬勃发展。
武强盛产小麦、玉米、花生、辣椒、蔬菜等农产品及大枣、苹果等干鲜果品,先后被国家有关部委命名为“辣椒生产基地县”、“食品生产基地县”、“旱作农业示范县”、“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县”,被河北省命名为“黄瓜生产之乡”,被京津确定为“蔬菜供应基地县”。扶贫开发工作扎实推进,整村推进扶贫开发、贫困劳动力转移培训、链式产业化扶贫经验在全国推广,培育了猪、鸡、鸭、牛和蔬菜五大扶贫产业。2006年全县蛋鸡存栏、肉鸭和猪出栏分别达到280万只、160万只和11.2万头,畜牧业占农业总产值比重达到38%。全县省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12家,全县农业产业化经营率达到27.8%。
2006年全县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实现2.72亿元,利税7644万元,化工、线缆、乐器、玻璃纤维四大产业集群初具规模,完成增加值占全县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了78%。化工行业以立车集团、汇泉集团为龙头,拥有化工骨干企业32家,从业人员2000余人,年销售收入6.1亿元,被省列为“万吨染料基地县”,“汇泉”牌靛蓝粉是省名牌产品,“立车”牌荧光粉是省优质产品,立车企业集团的荧光粉产销量位列全国同行业第一;电线电缆行业有线缆生产加工企业23家,从业人员3500多人,年销售收入8.5亿元,主要产品有35千伏高压电缆、低压交联电缆、阻燃电缆等30多个系列10000多种规格,畅销国内10余个省、市和自治区,龙头企业北方电缆集团是华北地区最大的线缆生产厂家,被国家定为全国电网改造入围企业,“宏发”牌电线电缆荣获河北省免检产品、河北省名牌产品称号;乐器行业有河北金音乐器有限公司等18家企业,从业人员3200多人,年销售收入2.6亿元,主要生产萨克斯、长笛、单簧管、提琴四大系列80多个品种400多种风格,产品90%以上出口,畅销欧美、东南亚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西管乐器产量位居世界第四、全国第一,“金音”牌乐器及其商标被评为河北省名牌产品、河北省著名商标;玻璃纤维行业主要分布在街关镇,现有玻璃纤维企业30家,产品有无碱纱、中碱纱、无碱布、玻璃纱、导风筒基布、玻璃钢基布、平织窗纱、鱼杆布等30多个规格,从业人员1500余人,产品销往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并出口到欧美、东南亚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行业年销售收入1.5亿元,龙头企业津武玻璃纤维公司生产的玻璃纤维单丝涂塑平织窗纱产量位居全国第二、全省第一。
- Sitemap | Xml | W3C XHTML 1.0
- Copyright © 2018 中国地图全图 Inc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