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塞县概况
-
2009年,安塞县教育事业全面发展。继续深化教育“四制”改革,切实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全面完成高级中学建设工程,县职业中学综合教学楼和10所乡镇寄宿制中小学校后勤设施建设工程,建成教育城域网络,全面落实“两免一补”政策,健全和完善困难学生求助制度。2009年末拥有各类学校178所(不含幼儿园),其中;普通高中1所,职业中学1所,初级中学11所,小学165所。初中毕业生人数2511人,普通高中招生人数1522人,职业高中招收毕业生人数905人,初中毕业升学率达到96.65%。全力打造教育强县,两基工作、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合理配置教育资源,2009年高考本科上线人数达到66人。文化事业健康发展。以努力促进和谐文化建设,切实加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改建7个乡镇文化综合服务站,启动了艺术团公寓楼、综合排练楼建设工程,村级文化室和农村文化休闲广场建设,深入开展文化中心户、文化大院创建活动,不断满足群众对文化的需求。实施信息进村工程,完成200个自然村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2009年末,全县共有艺术表演团体2个,演出545场次;全县摇篮有有线电视用户2.06万户,其中数字电视用户1.17万户,有线电视入户率达38.1%。全年接待旅游人数6.5万人次,创旅游总收入2500万元。
安塞县总体经济平稳较快发展。2009年全县完成生产总值64.12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4.0%(下同),增幅分别高于全国、全省、全市5.3、0.4和2.3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6亿元,增长1.5%,拉动GDP增长0.2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1.5%;第二产业增加值51.66元,增长13.1%,拉动GDP增长11.1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79.6%;第三产业增加值8.86亿元,增长25.0%,拉动GDP增长的贡献率为18.9%;一、二、三产业的构成比例为5.6:80.6:13.8。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8291元;完成非公有经济增加值6.65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10.4%。分季度看,一、二、三、四季度生产总值增长速度分别为1.9%、9.2%、13.0%和14.0%,经济回暖向好形势明显。
安塞县地形地貌复杂多样,境内沟壑纵横、川道狭长、梁峁遍布,由南向北呈梁、峁、塌、湾、坪、川等地貌,山高、坡陡、沟深。全县有4条大川,沟壑密度为4.7万条/平方公里。最高海拔为1731.1米(镰刀湾乡高峁山),最低海拔为1012米(沿河湾镇罗家沟),平均海拔为1371.9米。县城海拔为1061米。地势除王家湾乡南高北底外,其它地区多由西北向东南倾斜。主要山丘有高峁山、雅行山、白猪山、天泽山、玉皇庙岭、神岭山等。
安塞县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境内堡寨众多,关隘四设,较有名的有王窑秦直道、方家河仰韶文化遗址、云品寺北魏石窟、龙安古城、芦子关、高桥寨等。安塞曾是陕甘宁边区的一部分,具有光荣的革命历史,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有20多个中央直属机关设在安塞,是党中央重要的后方基地。毛泽东曾在王家湾居住过58天,指挥了青化砭、蟠龙、羊马河三大战役,发表了《关于西北战场的作战方针》和《蒋介石正处在全民的包围之中》两篇光辉著作。安塞也是“为人民服务”的发祥地,张思德当年在我县楼坪乡石峡峪烧木炭时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李铁映、曾宪林、伍绍祖、刘力贞等曾在县城南郊的延安保育小学就读。安塞是保留承传中华古老文化最集中、最完整的区域之一。以安塞腰鼓、剪纸、农民画为代表的民间艺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在国内外享有较高声誉。安塞腰鼓粗犷豪放,气势宏大,先后参加了第十一届亚运会开幕式、香港回归庆典、建国五十周年大庆等国家和省、市重大活动的大型文艺广场表演,受到广泛赞誉,被誉为“东方第一鼓”和“中华鼓王”。安塞剪纸、农民画以其古朴的艺术风格而倍受青睐,被誉为艺术的“活化石”。民歌、唢呐、泥塑等独具风采,先后被国家文化部授予“民间绘画之乡”、“剪纸之乡”和“腰鼓之乡”,被陕西省文化厅命名为“民歌之乡”。
安塞县以棚栽、草畜、林果为主的农村特色产业开发势头强劲,农村经济呈现出结构优化、活力增强、效益提升的良好发展态势。五年新建大棚16785棚,棚栽业面积发展到3.26万棚(其中大棚2.26万棚),大棚棚均收入达6000元以上。建成了集新品种、新技术引进示范、技术培训、工厂化育苗、生态观光为一体的生态农业示范园。新建经济林果9万亩,累计达到23.2万亩,其中苹果13.3万亩,被省农牧厅确定为全省优质苹果基地县;人工种草面积达25.6万亩,发展各类舍饲养殖户3000多户。累计实施退耕还林面积110.36万亩,林草覆盖率由过去18%提高到30.6%。水土流失侵蚀模数由1999年的1.2万吨/平方公里下降到8000吨/平方公里。农民人均基本农田达到1.7亩。
2009年,安塞县农村经济和农村各项事业稳步推进。农业农村经济围绕“绿色产业富民”这一总体发展思路,认真贯彻落实中、省、市、县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以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为中心,以建设高效农业示范区为重点,继续加大对棚栽、林果、草畜三大产业扶持力度,壮大产业规模,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棚栽业开发,采取集中开发、分户适度规模经营,引导群众大力发展山地大棚,积极推行菜、沼、畜配套发展模式,扩大种植规模。以旧棚改造为重点,加快推广自动卷帘新技术,促进棚栽业稳步,完成新建棚2000棚。启动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基地建设,推广了一批大棚蔬菜配套养猪、沼气站经营模式的示范典型,发展山地反季节水果规模,带动棚栽业开发上质量、增效益。继续加大扶持力度,高标准、快速度推进山地苹果基地建设,完成新建苹果园5万亩,推广果实套袋1亿只,新建集雨示范窖5000口,按照小区示范、大户带动、小户覆盖、多元化发展的思路,积极推行小区养殖和家庭适度规模养殖,大力发展舍饲养殖业。加快优质牧草基地建设,完成人工种草2万亩,引进种植牧草新品种500亩。新建楼坪、真武洞、镰刀湾3个乡镇畜牧兽医站,发展各类养殖户800户,新建良种繁育点15个,建成标准化养殖小区14个。农村经济和各项事业全面推进。
安塞县的气候属中温带大陆性半干旱季风气候,四季长短不等,干湿分明。春季气候回升较快、风沙大、雨量少,有霜冻和春旱;夏季温暖,有伏旱、暴雨、冰雹和阵性大风出现;秋季温凉,气温下降快而有霜冻;冬季寒冷而干燥。境内有延河、大理河、清涧河3条水系,主要河流有延河、杏子河、西川河、小川河、小沟河、双阳河等。水资源总量为15572万立方米,人均947立方米。年平均气温8.8℃(极端最高温36.8℃,极端最低温—23.6℃),年平均降水量505.3毫米(最多为645毫米,最少为296.6毫米),年日照时数为2395.6小时,日照百分率达54%,全年无霜期157天。主要自然灾害有:干旱、大风、冰雹、霜冻等,尤以干旱最为严重。
安塞县城镇开发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新进展。全面启动实施了城北区开发建设工程,建成了环城路,实施了步行街和一道街改造、天然气输配、自来水管网改造、垃圾场建设等工程,城市服务功能日趋完善,品位得到全面提升。延靖高速公路贯穿南北。后先建成镰王、安子、枣贾三级油路7条,89.55公里,新建、改造砂砾石公路270公里,五年新增公路里程303公里,全县公路总里程达到2203公里,实现了乡乡通油路目标,被国家交通部确定为全国农村公路建设示范县。农村自来水入户率达到74%,通电入户率达99%,移动通信覆盖全县,村通电话率达到91.6%。石油工业快速发展。勘探开发和旧井挖潜改造实现了重大突破,2005年原油产量达到53.3万吨,较“九五”末净增22.3万吨,实现产值11.4亿元。石油工业提供的收入占到财政收入的93%。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2009年,安塞县工业生产持续较快增长。继续支持石油企业做大做强。按照“支持长庆、壮大延长,务实合作、和谐共赢”的思路,支持长庆油田和杏子川采油厂好资源协调、旧井挖潜改造和勘探开发,在拓展区域上求突破,在开发技术工艺上创新路。杏子川采油厂全年完成新打井700口,改造旧井110口。全面推进工业园区建设。按照“统一规划、分期实施、产业关联、滚动发展”的原则,全面启动工业园区主体项目及水、电、路等配套设施建设。2009年全县实现工业增加值50.83亿元,比上增长13.0%,占全县GDP的79.3%。规模以上工业继续快速增长。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50.35亿元,比上年增长13.1%。规模以下工业稳步发展。2009年全县规模以下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0.48亿元,增长2.2%。主要工业产品原油保持了增长。杏子川采油厂原油产量达到65.6万吨,比上年同期增长1.2%。建筑业较快发展。2009年全县完成建筑业总产值1.99亿元,增长81.6%,实现增加值0.84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9.5%。主要得益于全年建筑工程投产项目多。
安塞县人均占有土地面积29.5亩,且类型多样、土层深厚、光照充足,昼夜温差较大,适宜农林牧业综合发展,主产玉米、小米、荞麦、豆子等杂粮,年产量3万吨左右。安塞油田于1983年发现,已探明石油储量1.4亿吨以上,油层遍布全境,是一个规模较大的低渗透油田。天然气贮量也十分可观,目前正处在起步发展阶段。
- Sitemap | Xml | W3C XHTML 1.0
- Copyright © 2020 中国地图全图 Inc , All Rights Reserved.